红旗渠的杨贵为什么去农场?

响应国家的号召。

1928年5月28日,杨贵出生于河南省吉县石堡乡罗泉村。14岁参加革命工作,15岁加入中国* * *生产党。1953年夏,临县县委书记因病住院。杨贵受地委领导委托,随工作组赴临县协助临县县委开展春耕春种工作。此时,他的命运与林县和当地人民紧密相连。

1954年5月,杨贵被任命为中林县县委书记。虽然他只在这里生活了一年,但杨贵已经把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民面临的苦难记录在了心里。

上任后,杨贵在短短三个多月内走遍了临县一半以上的村庄,初步摸清了全县的基本情况,摸清了临县贫困的症结所在:一是缺水严重,二是交通不便,三是地方病多发。

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500多年,临县发生自然灾害6543.8万余次,旱灾30余次。有时,即使经过多年的干旱,河流和水井也会干涸,农作物无法收获。

1957年夏,临县再次受到干旱威胁。杨贵挖的7000多口枯井和水窖,导致县内百姓因无法蓄水而干涸见底,人畜饮水极其困难。没想到,两年后,临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四条河流全部断流,修建的水渠也无水可引。

面对如此艰难的形势,临县县委召开会议,决定从附近的张卓河引水到临县。就在此时,县委书记杨贵发出了“重新整理临县河山”的号召。

项目于2月开工1960。3月初,1960,临县退耕还林委员会在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为高举红旗前进。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战,红旗渠完成了1969干渠、支渠、斗渠配套建设,有效灌溉面积54万亩,工程于7月全面完工。

长安街知事注意到红旗渠修建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和28名水利技术人员。但杨贵带领的临县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走上了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发展道路。

经过十年的建设,红旗渠总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达到1.520多公里。人们平整了1,250座小山,打通了21条隧道,挖掘了1,865,438+0,800立方米的土石方,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了一条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特别是运河修复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上级拨付资金仅占14.94%,临县人民自筹资金占85.06%。

1958 165438+10月1日,正在新乡参加县委书记会议的杨贵收到消息:“毛主席要见您,请您汇报临县治水防病的先进事迹。”后来,他登上了毛主席乘坐的专列。毛主席一见面就说:“河南临县的杨贵,我认识你。听说你很会控水。”

毛主席的关心让杨贵非常激动。此后,他直接向毛主席汇报了县里修渠治水的做法和经验,并亲自听取了毛主席对林县后续工作的指导意见。

红旗渠建成后,每天有近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林县游览。与此同时,电影《红旗渠》也开始在全国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