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清军不堪一击,历史是真的吗?
光绪20年(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于是朝鲜向宗主国大清求援。结果大清分批派了军队去了朝鲜,但是发现起义还没有镇压,就已经平息了。但是发现日本人也以护侨的名义也分批派兵来了。于是朝鲜就说起义平息了,你们都回去吧。结果日本人不走了,于是清朝毕竟是宗主国,就代表朝鲜跟日本谈判,结果谈来谈去,日本却莫名其妙要协同大清改造朝鲜内政。
李鸿章看到日本人找茬,知道这事不简单。但是李鸿章还是希望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兵。因为慈禧大寿要到了,举国都在忙办寿诞呢,心想天大的事情,等我们老佛爷办了大寿再说不行吗?
日本人当然不行,因为日本国内都经济危机了,内阁都快要倒台了。因为1888年开始,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没有市场啊,而且毕竟日本也才改革维新30多年,很多国内矛盾非常严重。所以日本让你早就做好计划,攻占台湾、吞并朝鲜,再一步步侵占满蒙,蚕食中国的“大陆政策”。
从1890年开始,日本就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从1893年一直到战前,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再集体提留全国公务员工资的10%,补充造船费用;甚至还有大批的日本女人下南洋去赚钱,寄回日本买军舰。举国上下士气高昂,准备与大清赌一场“国运”。所以你说什么都没用,人家已经在磨刀了。
而当时大清处于洋务运动的“求富”阶段,大清有钱。在海防和塞防大辩论之后,由李鸿章主持的海军建设表面看起来,非常荣光。
1886年北洋水师的舰队曾经开到长崎去保养,结果士兵和日本警察发生冲突,北洋水师总教习琅威理(英国人)直接架起克虏伯305mm口径的大炮,准备武力解决,结果李鸿章当然说不能打。于是派伍廷芳去谈一谈,日本赔付中国52500元,中国赔付日本15500元,长崎医院的医疗救护费2700元由日方支付,这被称为外交大胜利。但是伍廷芳认为不是架起大炮,这事没那么好谈。毕竟北洋水师世界第六,亚洲第一。
但是,从中法战争之后,有10年清朝再没在打过仗。而1888年以后北洋水师再无新舰服役。所以无论是此前的淮军还是北洋水师,都已经荒废了,实际上淮军战斗力下降得比海军的军舰还要厉害。
北洋水师不添军舰,是北洋水师没钱吗?是被慈禧拿去修园子了吗?还是被翁同龢卡着不给呢?
都不是,修造颐和园花费的260万两白银,只是打着“海军”的名义,由两江两广湖广各督抚联合买单的。1884年大清就专门设立了“海防捐”了,这些钱根本不允许以其他名义挪用的。但是在1888年到1894年这6年间,新舰添不了,连弹药补给都时有时无,这钱去哪了呢?如果告诉实际上连买镇远和定远舰的钱都是借的,你会这么想?不但买这些巨舰的钱是借的,连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钱也是借的外国银行的。光绪大婚、慈禧大寿这些钱都的从国库里掏(内帑有钱也不用)。
但是买船买炮的钱的从外国银行借,买“定远”号和“镇远”号的钱就是借的德国德华银行的。李鸿章为了省钱,更为了自己赚钱,买你家船,你得送你家的炮,另外你还得给我配教官,这就是当时的格局。
所以到了后期实际上清廷每年拨给海军的200万两银子,基本上不用通过户部的手了,直接被用来来还利息了。打个比方,也就是说6年前,当别人还在用诺基亚的时候,你分期10年付款买了个价值8000的爱疯4,6年后你贷款还没还完呢,还差银行连本带利5000块,人家只花了6000块买了个爱疯X。然后你爸还说,他的爱疯X才值6000块,跟你的没法比,玩游戏你一定赢。
所以后来就连开滦煤矿(大清朝廷开的)都不愿将五槽煤(无烟煤)低价卖给北洋舰队了(原因很简单,卖给海外,赚大钱,卖给北洋舰队,吃力不讨好,没钱赚),北洋舰队用的竟然是冒黑烟的八槽煤。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原本15节速度的军舰,只能开出8级的速度。本来已经在航速上已经和人家产生代际差了。
所以在这种严重不对称的状态之下,谈判破裂。美英德俄的招呼,日本人根本不理。单方面动手了。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都是因为“差钱”买回来的,战五渣)。日军甚至根本不顾及外国的态度,直接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
这事传到国内,光绪帝大婚过后刚“亲政”不久,身边的清流入翁同龢等人实际上对海战是根根本一窍不通,教出来的学生光绪,只知道让前线的将士奋勇杀敌。可惜海战不是中世纪拿刀对砍。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整个战争分为3个阶段,历时9个月,最终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终结。
是实际上最主要的海战的就是“大东沟海战”,历时不到5个小时。很显然即便开战的时候,海军提督丁汝昌都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客观的劣势航速慢、缺乏快速炮这些暂不论了,北洋旗舰定远舰在战前只补充了55颗国产普通开花弹(就算演习怕是这个弹药量也少了些吧)。
在海战中,仅1.5小时这类炮弹就打光了。剩余的3个多小时里,定远舰的305毫米巨炮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弹(灌了沙子的炮弹不是假炮弹,实际上实心弹就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此前海军衙门早在黄海海战前就已拨给北洋海军3071枚开花弹了,这些炮弹究竟去哪了到现在还是个谜。而日本吉野舰海战结束后尚剩余120毫米和150毫米开花炮弹1251发,各种机关炮开花炮弹6095发,弹药仍旧极其充足。大炮口径是没有你大,但是奈何人家数量多啊。
北洋舰队是没有准备,但是实际上当日军的舰队也没有海战经验啊。看到冒着黑烟的巨无霸来了,也慌得不要不要的。但是日军主动开始发动攻击后,局势就一边倒了,丁大人不管横镇纵阵,都要求“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在丁大人的传统作战方案里,这种战法是符合船舰的自身特点的。但是你面对的对手早就和你不一样了,日本船舰的炮位以及数量早就和北洋舰队形成代际差了。
是战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
其实按照此战结果来看,北洋水师也只是损失略高于日军,而且主力尚存,并未完全战败。然而这种级别的损失,李鸿章承受不起,为保存实力,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希望通过陆路炮台对抗日舰。因此日舰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这就是严重的战略失误。
果然掉链子的还不只是北洋水师已经落后的装备,还有猪队友。日军陆军配合作战之后,沿海的陆路炮台却掌握到人家手里,反过来打北洋舰队。而在此前丁汝昌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可能发生,所以建议炸毁炮台,结果“通敌误国”这个大帽子就扣在了丁汝昌的头上。更可气的是,丁汝昌自杀成仁后,手下军官牛昶昞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把刘公岛的整个海军基地里的所有舰船统统送给了日本人。从此海军之痛,一痛就是百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