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原文和翻译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这句话出自《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和翻译如下:
原文: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翻译:
子瞻被贬到齐安,在江边筑起房屋。齐安没有名山,而江的南岸武昌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林木繁茂,极尽山川的妙处。其中有佛寺,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依山傍水,遮天蔽日,幽深清净,完全是一个超脱尘俗的世界,连车马都不到这里来。每逢风停日出,江面平定下来,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在逆流中游访各山寺。
山中有几位僧人,热情好客,喜欢游山。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白布欢迎他,兴高采烈地扶肩拉手同行。他们带着尽兴而游的目的,一直深入到山的深处。这时体力逐渐不支了,就找块平坦的山石坐下休息,扫除落叶枯枝,酌酒相互慰劳。然后继续攀登,直到山顶才尽兴而归。从此以后,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到过其他地方。
然而将往西山时,他走到松柏之间,有羊肠九曲的一块平地稍作休息。游人到了这里都休息片刻。子瞻凭靠奇石,荫蔽茂密的树林,俯视长江,仰望陵墓,再向左右远眺而尽情欣赏山溪谷地之美。这里有一座荒废了的亭子,它的遗址很狭小,不能容纳许多人。
亭旁几十棵古木耸立,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可加以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总是终日凝视着它们。一天突然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拔倒。子瞻听到这个消息后,于是就在这里扩建亭子,使亭子的规模宏伟起来。子瞻与宾客游览西山时更加快乐了。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有山可登、有水可浮的时候,子瞻总是未尝不是自己先脱去上衣跳到水中游过去。
有些地方不能到达的,他总是怅然地在心里打转好长时间。至于他独自一人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泉石之上、花草之间、拾取林中的野花、捡取涧边的野果、品尝山间的泉水、观赏着水边的野花野草、听林中的鸟鸣声、观涧中的流水声、鱼儿跃出水面戏水声、鸟儿在空中飞翔的叫声等等如此种种美景时,人们以为他进入仙境了。
实际上这正是子瞻从山水之中获取无穷乐趣的原因所在。天下事大概没有不让人感到快乐的,不过要使自己玩得高兴得适意就必须做到自得其乐。处在快乐的环境中时万物都不能让你改变心情。等玩到厌烦了之后无不感到心满意足而会自己嘲笑自己一番。
眼前摆满了山珍海味等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时吃得过饱了就会感到满足而把残渣剩菜倒掉;假如把倒掉的残渣剩菜再吃下去就会感到难以下咽了;人们都知道吃下去好受还是倒掉好受呢?只有那些在内心感到坦然无愧、外界对他也没有什么责备的人才能做到自得其乐。这就是子瞻为什么特别喜欢游山玩水的缘故了。
《武昌九曲亭记》鉴赏:
《武昌九曲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武昌建造九曲亭的经过和感受。苏辙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精炼的语言,将建筑之美、人文情感与历史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篇值得鉴赏的文学作品。
文章开篇,苏辙便点明了主题,即余至武昌,奇其形势,登览江山,览先贤之遗迹。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既表达了作者对武昌地理环境的赞美,也透露出他对历史文化的敬仰。接下来,文章逐渐展开,叙述了苏辙建造九曲亭的缘由和经过。
苏辙在文中提到,他在贬官途中经过武昌,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萌生了在此建造一座亭子的想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亭子的建设一直未能如愿。直到后来,苏辙再次来到武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亲自设计、施工,历经数月,终于建成了这座九曲亭。
在描述建造九曲亭的过程中,苏辙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文字,将建筑的过程和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写道:予既谪居齐安,即治亭于其址。其山川之胜,城池之广,宫室之美,使目有余而形不越。这些文字不仅表现了苏辙对九曲亭的热爱和自豪,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
除了对建筑的描述,苏辙还通过九曲亭这一载体,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思考。他写道:予方乐天下之善知予者如此不一,或者乃以予为忘形之言乎?这段文字既表现了苏辙对自己知音的欣慰,也表达了他对知我者稀的感慨。通过九曲亭这一载体,苏辙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融入其中,使这座建筑不仅仅是砖瓦石木的结合体,更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的象征。
《武昌九曲亭记》是苏辙的一篇重要散文作品,它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一部值得珍藏的文化瑰宝。在这篇文章中,苏辙通过讲述建造九曲亭的经历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同时也展现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知音难求的感慨。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武昌九曲亭记》无疑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