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
法国当地时间四月十五日傍晚时分,举世瞩目的巴黎地标性建筑——巴黎圣母院,突然被熊熊大火所包围。
这次意外失火,致使巴黎圣母院顶端的木制塔尖全部倒塌,天花板部分基本被烧毁,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巴黎圣母院的底部主体建筑结构被保留了下来。
大火无情且汹涌,只消一瞬间的功夫,这座始建于1163年的经典哥特式建筑就几乎被毁于一旦。
对于这次的失火事故,据巴黎当地消防部门称,已排除是人为故意纵火等可能,认为大火有可能是由于重修工程引起的。圣母院顶楼的电线短路可能是引发火灾的原因。
据悉,巴黎圣母院中保存的一批珍贵文物如荆棘王冠、圣路易斯长袍等已被安全拯救出,不幸的是同样极具文化艺术气息的玫瑰花窗却遭到了损毁,近千年的历史古迹,就这样付之一炬。
法国总统马克龙称这场大火是“可怕的悲剧”,承诺会对其进行重修。重建可能至少需要十年。
然而巴黎圣母院之前就曾出现过,因为经费筹集问题而拖延整修的例子。况且即使在若干年后,它的外观得到了复原,但教堂内的那些壁画、雕塑、花窗……却永远成为了绝响。
“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这句来自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Before?Sunset)的台词,也在火灾发生后一度刷屏。
这是一部2004年上映的爱情电影,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每部正好间隔9年。
9年前,Jesse和Celine在火车上相遇,在维也纳***度一晚。9年后,Jesse带着这段邂逅写成的书来到巴黎,命运般与Celine重新相遇。
两人在咖啡馆中、巴黎街头与塞纳-马恩省河上,谈论着文学、爱情、生活与两性,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
电影上映至今已经过去15年,没想到两人在游船上看到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幕,竟然一语成谶。
许多人对巴黎圣母院的第一印象,或许都是来自雨果的那部经典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出了一个道貌岸然、阴险毒辣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的形象,又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一位相貌丑陋、但是心地十分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雨果试图通过这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向全世界人民揭露出宗教主义的虚伪,并深情歌颂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纯朴、友爱、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小说内容极具人道主义思想。
这部经典名著曾多次以电影、电视剧和音乐剧的形式被改编。
最为观众所熟知的大概是让·德拉努瓦在1956年执导的同名电影《巴黎圣母院》,电影深情讴歌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与吉普赛姑娘埃斯梅拉达之间奇特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悲痛欲绝的卡西莫多,最后把真正的凶手——弗罗拉神父,从圣母院的顶层扔了下去,然而现如今这座顶楼已不复存在。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过:“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就好比已经吸够了水的海绵,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他增添一滴水了。”
小说的结局是惨烈的,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现实中的巴黎圣母院竟也难逃一劫。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还曾如此写道:
“若干年前,本书作者参观圣母院——或者不如说,遍索圣母院上下的时候,在两座钟楼之一的黑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词:AN?ΓKH(命运)。……这样,雕凿在圣母院阴暗钟楼的神秘字迹,它不胜忧伤加以概括的、尚不为人所知的命运,今日都已荡然无存,空余本书作者在此缅怀若绝。在墙上写这个词的人,几百年以前已从尘世消逝;就是那个词,也已从主教堂墙壁上消逝,甚至这座主教堂本身恐怕不久也将从地面上消逝。这本书正是为了叙说这个词而写作的。”
也许最令人们无法接受的是,历经战争和革命的巴黎圣母院,都能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却在今天这么轻而易举地险些就化成了灰烬。
矗立在塞纳河岸边的巴黎圣母院,河对面是莎士比亚书店,常年是巴黎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曾经出现在无数小说、诗歌和电影里的巴黎圣母院,已经成为全人类重要记忆的一部分。
这段800年的深邃历史,在艺术家们眼里总是散发着爱和自由的光芒。
电影《纵横四海》中,钟楚红深情款款地说“真想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婚礼,到处铺满鲜花”,眼里满是憧憬;
电影《午夜巴黎》中,有一幕是男主欧文和一位女孩,***同坐在巴黎圣母院旁的长椅上读书的画面;
电影《天使爱美丽》中,也有着巴黎圣母院的惊鸿留影;
甚至就连DC的《正义联盟》,也在巴黎圣母院挂上了超人的旗帜。
可如今,人们大概只能在电影和小说中去捕捉和回味,巴黎圣母院留给人类的些许韵味了。
“卡西莫多失去了心爱的姑娘,终究也失去了他心爱的钟楼。”这是今天很多网友的感叹,而失去这笔巨大精神财富的又何止卡西莫多一人呢?
或许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言:“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然而在事发之后,除了多数网友的哀叹、惋惜之情以外,网络上却也涌现出了另外一些关乎历史的声音。
巴黎圣母院的这场浩劫之所以惊动了整个世界,不仅在于它有着繁复的建筑结构,是一座华美绝伦的教堂建筑,更在于它早已被人们赋予了超越国界的人文精神内涵。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中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约翰·多恩在《丧钟为谁而鸣》中也同样写道:“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
巴黎圣母院并不单单是法国的“私有财产”,它更是全人类的文明瑰宝,有着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或许雨果早在《巴黎圣母院》中就预言了这一切:“时间和人使这些卓绝的艺术遭受了什么样的摧残?关于这一切,关于古老的高卢历史,关于整个哥特式艺术,现在还有什么存留给我们呢?”
在雨果的笔下,巴黎圣母院是“石头的交响乐”,可今天,这支交响乐却为我们演奏出了一曲“梦碎巴黎”。
人们大概原本以为,历经多年,一直以庄严而又温情的“目光”注视着世界的巴黎圣母院,会永远就这么静默地存在着、屹立着。谁又曾料到,仅在朝夕之间,它就能一下子轰然倒塌。
离别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人们往往总是会出于惯性,误以为一切都还有时间,却从没设想过,那些看上去无比稳固的事物,有一天也会突然消失。
就像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的那一刻,使人触目惊心却又是无可挽回,顷刻间仿佛是人类的某根精神支柱也跟着断裂了。
逝去的已无法追回,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更加珍视当下,即使是脑海里一瞬间的美妙想法,也要尽可能快地去勾画实施。
因为谁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