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杠杆消失,房地产正成为一门鸡肋生意

如果以净利润角度来看,房地产似乎从来都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 即便是好年景,一个房地产企业能够体现出超过10%的净利润率已经相当不错 ,这与白酒相差了一个烟草。

但净利润率并不是衡量一门生意的好指标,因为它没有体现出你投入的资本。

好的生意是可以一本万利的,就像过去的房地产。 举个例子来说明吧,有一个房地产项目土地款是10亿,开发成本是10亿,货值是30亿,开发商需要多少钱来撬动这个项目呢?答案是不超过5亿,甚至是一块钱都不用。 如果看这个项目的IRR,会吓到你的下巴,而这正是房地产资本真正在意的指标。

首先,土地款是可以分期的,公开出让的首期可以做到50%,也就是5个亿,而这5个亿也是可以融资的,一般可以做到自有资金30%、融资70%,这样自有资金仅需1.5亿,更有甚者,这1.5亿也是融来的,也就是完完全全的空手套白狼。

其次,前期开发费用,也就是拿地到预售阶段的投入,可以让施工单位垫付,开发商最多出一点营销费、管理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同时,开发商可以申请开发贷,一般在预售前可以放款,这部分款项可以置换前期的土地款投入,可以让开发商继续下一个项目的投资。

最后,到了预售节点,开发商开盘收到一大笔预售资金,这笔资金用来支付前期应付的工程款和后期土地支出,多出来的还可以拿来再投资。

以上四个节点,对开发商来说是四种不同的负债,可以称之为 拿地杠杆、工程款杠杆、开发贷杠杆和预售杠杆

这四大杠杆给了中国开发商 撬动世界500强的能力 。2021年,有8家中国房地产企业入围世界500强,房地产行业终于依靠中国企业在这个榜单赢得应有的尊重。

然而,自2021年以来,这四大杠杆正在快速地消失,并重创这个行业的玩家。8家500强房企已有3家爆雷,分别是恒大、绿地和融创。

我们来看看这四大杠杆是如何逐一消失的。

首先,房地产前几年利用“明股实债”融资拿地的套路已经走不通。 银保监会2021年11月向各地方银保监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信托公司“两项业务”压降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新增融资业务应依法合规,穿透识别底层资产,不得‘假投资、真融资’,以投资为名行融资之实,规避额度管控。”这也意味着,以往的“明股实债”模式不再通行。在此背景下,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类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同比下降了77.6%,这基本宣告了拿地杠杆不再存在。

接着,自恒大爆雷之后,所有施工单位开始风声鹤唳,在一轮又一轮房企爆雷潮中,建筑业的信心已跌至冰点。宁愿错过不愿做错成为诸多施工单位的***识,减少垫支甚至要求开发商支付预付款成为越来越普遍的要求,材料商则是不收全款不发货,这一切意味着工程款杠杆的覆灭。

另外,自2019年“去杠杆”的背景下,银行已经开始逐步收紧开发贷的发放,先是剔除了百强房企之外的房企,紧接着是爆雷房企和准爆雷房企,现在很多银行只做具有国资背景的房企开发贷业务。对大部分房企来说,开发贷杠杆的大门已经彻底关上。

最后,最近发生的停贷事件直接的影响是预售资金将进一步加强监管,很多地方可能要求专款专用,目前甚至有很多“取消预售”的呼声,如果这些都变成现实,也就意味着房地产最后一个杠杆——预售杠杆即将消失。

如果以上四大杠杆全部消失,房地产开发行业的经营模式将彻底改变,它将从轻资产模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重资产模式。 同样是前面说的项目例子,项目前期投入的自有资金将从0-5亿变为10-20亿,这也意味着在相同的资本占用下,房地产企业开发能力将下降50%以上。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这将大大降低这个行业对资本的吸引力。

如果这次房地产市场调整将出清50%产能,四大杠杆的消失将出清剩余产能的50%,也就意味着未来产能只有高峰期的25%左右,即便考虑后期再有部分新增资本进入,未来产能水平也不会超过原来的50%。

2021年,国内房地产销售额是18万亿,一半就是9万亿,考虑部分房价上涨的因素, 10万亿左右也许是这个行业的底线 之所以说是底线,是因为这个生意的所有玩家,会让这四大杠杆全部彻底的消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