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溥仪退位生活四年不听鼓乐
宣彤三年12月25日,玉龙太后为年仅6岁的溥仪颁发了《退位诏书》。她接受了清室优待的八项条件,宣布溥仪退位。与此同时,根据优待条例,溥仪等人仍“保持原有爵位不变”,“暂时留在紫禁城”——紫禁城,在一个小朝廷里继续他们的生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十三年溥仪被冯玉祥的军队赶出紫禁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有他退位后在故宫生活的回忆。然而,它是相对短暂的。至于《溥仪日记》,主要是讲他的读书生活,比较笼统。而新出版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却能在很多方面还原这十几年在皇宫里的生活细节。
这批档案***有1803件,记录时间从宣彤三年到宣彤十五年。由于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溥仪档》号目前尚未公开,而故宫博物院的溥仪档案只对少数专家学者开放,这些档案可以说是溥仪退位期间生活的最原始记录。
屈辱:袁世凯借了升平系的行头。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第三章“袁世凯时代”一节中记载,在紫禁城的早晨,有时可以遇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你身处深宫,却能听到远方城市的声音。有清晰的小贩叫卖声,有木车的隆隆声,有时还有士兵的歌声。宦官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环城”。离开故宫后,我经常会回忆起这座引起我许多奇怪想象的名城。印象最深的是,听了好几次中南海的军乐演奏。“袁世凯吃过了。”管事的太监张骞曾对我说:“袁世凯吃饭的时候放音乐,简直就是‘敲钟’,比皇帝还气派!”张骞嘴巴扁扁的,一脸愤慨。这个时候我才九岁左右,但我已经能从他的声音里感受到类似的悲伤。
溥仪的这段记录,讲述了1916年的故事,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丧国之后的悲凉心境。当时袁世凯准备称帝,派人修缮了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三大殿。他还要求普伦借用皇帝的仪仗和法令等。“这些消息让我感到悲伤和难过,也激起了我的恐惧。”
事实上,袁世凯早在宣彤五年就已经尝到了当皇帝的滋味。
根据清宫升平署档案的记载,在宣彤的五年里,袁世凯至少三次向清史借衣服:
八月十九日,奴狄圣保奏为旨教。八月十九日,内务府大臣春亲王续送神谕,袁大总统借衣柜、剪头、理箱等。而奴才们也没敢专精自己。请教我。我想邀请你。,第49册,第25904页。)
八月二十日,奴才狄圣保奏,内务府大臣继续传与奴才。袁校长借了他的衣柜,放在剪尾的图书馆里。这里有一条消息。
袁校长9月13日又借,15日还。
十二月初七,天下继续传话,袁校长来借衣柜,斩衣服,理箱子。
礼服是指演戏用的道具和衣服:“剪尾”,也叫“搭尾”,是京剧中各种道具的总称。狄宝是当时掌管升平司的太监。根据上面的记载,我们知道,这一年,袁世凯至少三次向清宫升平司借用京剧道具和人员,但他并没有亲自出面,而是通过溥仪的父亲载沣,时任内政大臣许氏:第一次借了两天,第二次借了三天,第三次是否归还,不得而知。清朝盛行京剧,也影响了袁世凯。据袁世凯的女儿袁的记载,袁世凯被摄政王罢官回乡养病时,曾多次在北京传扬等名角,等到他隐居的河南环上村演唱《唐慧》,可见她对京剧的喜爱。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袁世凯在秉承这一爱好的同时,开始急切地借用清宫和促和部的服装,在中南海为他表演,有一种“御用”的味道。
圣书向来只为皇室服务,现在却被袁世凯享用!还有一件事让溥仪很生气。——年,宣彤五年正月十七日,玉龙死了。按照清朝的礼仪制度,三年属于国丧期,连皇帝登基之类的仪式都是“喜”的。宣彤第六年,中南海已经是人声鼎沸,难免在溥仪皇帝心中造成“见新人笑,不见老人哭”的凄惨感觉。
压抑:四年没听过鼓乐了。
中***七年五月十八日,升平部接到这样的指示:“通知五处,由鲁大师发布命令。六月初一,书芳斋奉戏。”
无论对于升平司还是当时的故宫来说,这个指令都显得有些不寻常——————因为从宣彤三年三月三日开始,故宫已经四年多没唱过戏了,一直笼罩在一种压抑压抑的气氛中。
受慈禧的影响,玉龙也喜欢去听歌剧。据《宣统帝起居注》年的记载,在宣彤登基的前三年,即使在炮火不断、革命党起义、各省独立的情况下,玉龙太后也从未忘记享受看戏的乐趣,每月至少两次在农历初一或十五,生日的次数还会增加。比如,武昌起义三年八月,玉龙太后一年内四次看戏,分别是正月初四、十四、十五、十六。在《居初记》中记载:“皇太后到逸逸鸾厅迎接,邢春意太后自来侍奉早膳,看戏,戏毕驱车回青云厅。”
一鸾殿位于中南海,春逸斋是中南海的演戏场所。自宣彤三年三月十三日起,太后玉龙从紫禁城搬到中南海居住。1911年8月19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玉龙皇后无意去剧院。从8月16日开始,宫里就没有去看戏的记录了。
持续了四年的春节也是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度过的。没有公主的妻子通常的祝贺,正月十日是太后玉龙的生日,正月十三日是溥仪的生日。没有播放音乐。根据推广部档案的记录:
正月初十,正月初二,老佛爷在内廷恭贺,中和岳侍奉,中和少乐。十三日,长春宫,长生爷,向老佛爷行礼,奉丹之位。清宫服中和少乐。
也就是说,玉龙皇后和溥仪皇帝应该演奏丹式音乐
正月十七初,玉龙对客人很好。不是金棺材被移到皇宫。这是一个新的应用程序。首席太监八十四匹,领孝布八十四匹。金棺前的吊唁者分为两个班,一班41人,二班42人。2月27日,在毛政的第三个时辰,玉龙皇后被从皇宫移至西陵,等待与光绪合葬。国丧期间,故宫暂时不需要设置音乐的礼仪。于是,2月12日,升平部总经理狄生宝邀其“带领内派、钱粮处、中和乐及档案室外人搬至景山居住”,并于玉龙葬礼次日搬回景山居住。
上述宣彤七月一日的演出,是为长寿宫于飞祝寿。鱼雨是同治的贵妃。按照慈禧的遗训,溥仪应该是“承同治,制光绪”,即以同治为主。但是,光绪皇后玉龙凭借自己的皇后地位,根本无视这一套。而是把同治的三个妃子关进“冷宫”。直到玉龙死后,这三位妃子才有出头之日。这个生日相当招摇:
为了庆祝长生殿宇的生日,六月初一,舒芳斋参加了三天的戏会。之后内殿总管递上一百两银子做赏赐,总管狄生宝两个尺头,教主各四个尺头,外院等三个,***一千零六十七两银子。
值得一提的是溥仪退位期间经历的葬礼,还有同治公主和自己亲生母亲的葬礼。后两人的葬礼都在宣彤举行了十三年。推广办记录:
庄黄贵妃于三月七日升至远方,脱下缨蓝袍绿袄三日,暂驻慈宁宫三十五日。
这一年九月,由于神医范的辞职,光绪的金妃与溥仪发生了大争吵,直接导致了溥仪的生母因恐惧而吞服鸦片自杀。紫禁城又一次沉浸在压抑的气氛中:
宣彤十三年九月初六,从荣誉室发布诏书,称其为皇帝土生土长,为春福晋亲王之死。所有仪式如下:一是拟接案,请皇帝赐白丧服11天,请放后送来;第一,请皇上带素服一年;第一,期间元旦,皇帝受贺后依然穿着皇家礼服,只是没有申报,就乐得置办。
生母的去世,让溥仪甚至取消了当年给官员和工人“祝福”的习俗,次年春节的仪式上也没有了音乐。这些都记载在升平司的档案里:
12月14日,今年上传“祝福”二字,明年照常奖励。
12月21日,作为指令播放。太极殿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和为乐。正月初一,太极殿献上最美好的祝愿。奴才不敢专精自己,便求指教。
同治皇帝的毓妃毓亲王是死后与溥仪最亲近的人。故宫里这种压抑的气氛直到次年溥仪结婚才被冲淡。
乱:太监逃入风中。
虽然皇宫严禁,但历代都有太监出逃的情况发生。清朝咸丰年间,即使在承德避暑山庄,也不时有太监出逃。但可以肯定的是,溥仪荀皇帝在紫禁城居住期间,宦官出逃更为频繁。
宣彤第四年,溥仪退位的第二年
五月初六,中和乐太监王全兴点名失败,报逃。十九日,奴才魏欲奏,档案室负责人报到。奴才府太监丁春光,五月十七日第一次无故逃跑,应交给内务府派仆从捉拿。25日,内派太监王光和点名未果,报逃。七月三日,奴才魏欲向内派领导报到。本派太监任德清于七月一日第一次无故脱逃,应交内务府派仆役取之。我想听听这件事。九月十五日,奴才魏欲奏,众和乐头领报到。奴才府太监刘长卿于九月十三日逃走。这里有一条消息。11月17日,奴才狄圣保要玩,内派掌门报到。今天奴办的吴连明太监11月16日越狱了,想听听。
按照溥仪《我的前半生》年的说法,大部分太监收入都很少。“犯了错被踢出去,只有一条路,乞讨饿死。”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太监出逃呢?很重要的一点是,清朝的亡国让他们感到绝望。《优待条件》第三段写着,“清帝辞官后,暂留宫中。以后搬到颐和园,”《我的前半生》说。“这个时候,宦官往往会逃跑。太监们纷纷表示,到了颐和园后,大家都活不下去了。”
如前所述,发现太监逃跑,起初,内务府除了要上报,还要派人抓捕。后来随着出逃的人越来越多,走了之后也不一定能抓到,渐渐就成了举报的事情。
宣彤四年至宣彤十五年,升平司档案中不时出现类似的宦官逃亡记录。“宣彤五年正月十五,我奴狄圣保奏,内派负责人报奴办。今天,我们的太监刘田夫在正月十三逃走了。这里有一条消息。”“宣彤十四年知日记记载,十一月十二日,与我国作家易经阿抗不能到达,革去钱粮”。
据档案记载,从溥仪退位到搬出紫禁城的十余年间,升学部的宦官人数逐年减少——人——宣彤二年正月100人;2003年12月22日,95;2004年12月26日减至82;在2006年6月的12月,这个数字急剧下降到57;12月50人,7月;1988年12月44人;14年是溥仪的结婚年,升学部的差事大增,但即便如此,人数也没有增加。12月统计的人数为28人;宣彤15年11月,只剩下11个了。其实不仅仅是晋升处,整个故宫的太监数量都在逐年减少。据溥仪《我的前半生》年的记忆,他十六岁后,除了太妃和皇后宫外,所有宦官都被革职,人数从一千多人减少到二百多人。以前蜂拥而至的皇帝们,开始体会到了“庭前冷落鞍马”的滋味。
尴尬:太监月规不及时下发。
溥仪在故宫退位期间,太监的月发不及时。宫里的规矩一般是每月初一初二交拜房月单,11日12日领取。据《通报档案》记载,自宣彤七年三月起,月规的颁布变得不合时宜。以宣彤七年每月发行为例:
3月9日,三位酋长被告知。3月9日,从礼拜室发出信息,然后在当月12日听到信息。因此,他们被告知(0
但是,《集成》中的记录,如3月18日、6月5日、5月12日、6月28日、9月28日、11月21日、12月23日等。也证实了通知文件的正确性。
不定期的每月付款一直持续到现在。即使是溥仪大婚的14年,根据《恩赏日记档》年的记载,当年的月规没有一个是按时下达的,十二个月都是“遵宫令,然后在腊月听月规”。但一般可以延迟一到两个月再补发,不存在拖欠现象。
溥仪废宦官,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怕宦官偷东西。但从故宫经济如此吃紧以致月规迟迟不出来看,废除宦官是否也有减轻财政负担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