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耶鲁大学公开课:聆听音乐》?
固然听过,本身也演奏过很多年古典乐,但深感乐理修养不敷,于是前段时间吭哧吭哧把耶鲁公然课上的凝听音乐看完了。
当你满怀音乐热情投入到对课程的学习中时,乐理的枯燥很大概给你当头一盆冷水。主音、调式、和声、和旋构成、转换等等充足生手人喝一壶然后找不着北。我好反复晚上听这玩意都险些睡着,顿时找到当年大学上课的以为。耶鲁门生的脑筋都不是盖的,老头讲课节拍很快,大量干货一次性涌入,缺乏遐想、类比(讲和声时关于柱子的比喻很生动)和感情变更,不会合精力很容易跟不上。由于很多乐理知识本身是在拆解音乐,是碎片化信息,在报告乐理时没有和“凝听音乐”这个目标之间很好的创建接洽,让人以为是为了信息本身在转达,而不是为了更好的欣赏和感觉音乐,在缺乏充足明白的目标驱动时,听课很容易疲倦。可以或许记取这些知识,固然好,但不知道,好像也并不影响“凝听音乐”。
课程对曲式(三部曲、奏鸣曲、主题和变奏等)和音乐史(中世纪、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派等)的讲授非常好。对曲式的相识让你对音乐的框架和大抵走势做到“内心有底”,熟习乐史资助你对作曲家和乐曲的汗青背景有大抵相识,这些知识对付欣赏古典乐都很有资助。别的有几节课请到了客座指挥和乐手,很喜好老头对他们问的题目,他会站在一个很世俗的角度,提一些作为“生手”分外感兴趣的题目,比如指挥怎样对待乐谱?乐评是怎么回事?指挥的作用?乐团中各个乐手的作用和感觉?怎样办理演出前的告急?听音乐会的最佳方位?对不求甚解的喜好者起到精良的本来清源的作用。
末了谈谈我对古典乐欣赏的见解。只要熟习音乐语言,有根本的音乐素养,有敏锐的感觉力和丰富的感情,就可以或许领会到音乐带来的美好。有好奇心盼望多相识固然好,但是不听课我以为也不会有太大丧失。终究音乐的核心感觉是感情体验,经典的音乐作品本身就有逾越时空束缚,直抵心灵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