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1998和1962有什么区别?
纳博科夫试图在《洛丽塔》中探索新的写作技巧和实验性写作技巧。小说叙事颇具特色,而电影叙事更为生动传神。本文将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对小说《洛丽塔》和瑞安的电影《梨花开秋海棠》进行比较。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曾两次被改编成电影,分别是1962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洛丽塔》和1997年阿德里安·莱恩导演的《梨树压倒秋海棠》。由于库布里克强烈的个人风格,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带有黑色幽默的讽刺喜剧,而瑞安版则直接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特征。
在很多细节上,Ryan的版本更忠实于原著,但却少了原著中的讽刺和戏谑,更加唯美感伤。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瑞恩版本,所以本文将小说与瑞恩版本的电影进行比较。
作为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实验小说先驱,纳博科夫不仅在《洛丽塔》中挑战了小说主题的禁区,还尝试探索新的写作技巧和实验写作手法,如反体裁和戏仿。
他擅长几乎随便地运用各种文体。他以小说为主,有诗歌、戏剧、书信、日记、传记甚至评论,与文学本身大相径庭,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文学特征。
自从这部小说问世近半个世纪以来,评论家们对它的看法一直存在分歧。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文本的开放性和阅读的游戏性恰恰是后现代文学的特征。
《洛丽塔》具有传记的特点,以第一人称叙述亨伯特的人生经历。在叙事基调上,小说也是自白。主人公亨伯特解剖了自己丑陋的灵魂,小说直接坦率地描述了亨伯特的欲望,这也是小说最初受到读者欢迎和批评家批评的原因。
在叙事过程中,小说夹杂着日记的体裁,连续十页的篇幅是亨伯特1947年6月的日记,甚至还有天气记录;小说在描述亨伯特与洛丽塔在美国的旅程时,也让读者跟随主角欣赏沿途风景。
洛丽塔离开消失前后,故事演变成了一部侦探小说:陌生人的神秘出现,洛丽塔的变幻莫测,剧情的悬疑,处处隐藏的谜团,环环相扣,直到故事的结尾。纳博科夫非常重视主人公、叙述者、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运用多种手段和技巧使小说复杂化,如不可靠的叙述、大量的填字游戏、丰富的意象组合和玩世不恭的戏仿。读者必须认真把握作者铺设的线索,才能发现小说的奥秘,感受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带来的审美愉悦。
《洛丽塔》采用了戏仿的手法。作者戏仿了60多位西方著名作家,通过戏仿在人物、结构或风格等不同层面上讽刺他所反对的作家的作品。如小说中对弗洛伊德的戏仿。在他的小说中,他经常故意让他的人物按照弗洛伊德的思想行事。
弗洛伊德用性本能来解释所有文化的精神力量,并把性本能的压抑追溯到无辜的儿童甚至婴儿,这在纳博科夫看来是荒谬的。在小说的前四章中,亨伯特真诚地追溯了自己恋童癖的根源,变态行为的动机和被压抑的童年性经历,是对这一观念的戏仿。
在第五章中,亨伯特说他“那段时期在欧洲的成年生活是加倍可笑的”,他公开地与成年女性保持关系,但暗地里却渴望每一个性感的女孩。“这一切,现在我将按道理来解释。在我二十多岁三十出头的那些年里,我并没有那么明白自己的苦闷。
虽然我的身体知道它渴望什么,但我的大脑拒绝我身体的每一个请求。有一段时间,我感到羞愧和惊恐;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变得盲目乐观了。我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精神分析学家用虚假性欲的虚假释放来说服我。“这显然是对弗洛伊德意识压制无意识理论的戏仿。
小说《洛丽塔》生动细致地展现了美国的世俗社会和文化。正如纳博科夫在小说序言中宣称的:我选择美国汽车旅馆,而不是瑞士旅馆或英国客栈,是因为我想成为美国作家,只想要和其他美国作家一样的权利。
亨伯特和洛丽塔四处游荡时,住在各种颜色的汽车旅馆里,而这里也是美国流行文化集中的地方。故事的后半部分发生在旅途中,从一个酒店到另一个酒店,频繁的场景变换给读者阅读造成了障碍。纳博科夫还不断使用借代、隐喻和双关语来描述酒店名称。
小说中空间的构建特别暧昧。但视觉艺术大师纳博科夫有意将许多视觉形式转化到小说文本《洛丽塔》中,其中人物、结构、风格大量借鉴电影表现手法,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文本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空间感。
小说《洛丽塔》也在有限的文本空间里表现了一个无限的世界。它是一种空间模拟机制,具有空间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典型特征..小说中的空间呈现,大多是故事发生的场景。相比之下,电影空间更加多元。
电影叙事中的空间不仅是客观的场景再现,也是表达画面外隐喻内涵的叙事手段。
这部小说的叙述很有特色。首先,在叙述者的选择上,主人公亨伯特被巧妙的允许自己讲述故事,他的“有罪”身份使得他的叙述对于一个疯狂的人物来说,认真讲述自己的经历,显得格外引人入胜。
这让亨伯特本人充满了诱惑。具体来说,“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因为亨伯特的性变态造成的可以理解的自我辩解,以及亨伯特是一个时日无多的人。”
这迫使读者不断判断叙述是否可靠。但第一人称叙事不可避免地拉近了读者与亨伯特的心理变化,直到他的情绪完全被亨伯特控制,突然表示同情,认为自己罪孽深重,不可饶恕。
可以说,《洛丽塔》作为一部小说的魅力恰恰在于虚实之间,以至于细腻的心理描写变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一方面得益于纳博科夫高超的叙事技巧,同时又显示出小说艺术的优势,可以细节化的描写,内化的表现。相比之下,因为电影画面的生动,减少了小说文本叙事中的混乱。
根据小说的结构,影片采用循环叙事,以故事的结局开始,以故事的结局结束。无论是在文学叙事还是电影叙事中,时间在表达主题和深化内涵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调整时间顺序、延缓或加快叙述速度、多次重复一个情节来突出主题。
在《洛丽塔》中,通过亨伯特一遍又一遍对洛丽塔的言谈举止的详细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亨伯特对变态爱情的过度痴迷,进而发现他沉迷于过去,为过去而疯狂,以至于被困在时间的牢笼中,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在这一点上,影片无法解释清楚。
人物是抽象的,所传达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可以给作者无限的创作空间,同时也给读者无限的不同的想象空间,而一旦人物形象化,这种想象是有限的。小说中的抒情、议论、心理描写都很难被准确拍下来。
所以相对于原著党,只看过电影的人会错过很多信息。比如《亨伯特的日记》中复杂而激情的心理,很难通过电影画面表达出来。
从小说的第28到29章,在肮脏的贫民窟里,亨伯特找到了憔悴而邋遢的洛丽塔。此时的洛丽塔已经怀孕,由于生活的负担,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性感的女孩了。面对这样一个洛丽塔,亨伯特有一段感人的独白,与小说和电影中的不同。
小说的描述是露骨的,但导演阿德里安·莱恩在影片中将这段独白浪漫化了:“她曾经是个女巫,但现在看起来像一片枯叶。但我爱她,这个洛丽塔,苍白,臃肿,庸俗,怀了另一个男人的孩子。
她可以凋谢,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要看着她,就觉得好温柔。“这也是这个故事的几个感人片段之一。
小说中,纳博科夫将幽默模仿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影片中瑞安要呈现的是一个忧郁悲壮的爱情故事,叙事风格始终严肃,不带一丝幽默。
即使亨伯特是以爱的名义,他和洛丽塔的关系仍然是不道德的。也许在文学界,任何道德家的审判都是苍白无力的,但读者或观众都无法否认亨伯特是如何在洛丽塔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占有了她。
如何以父女的身份住在简陋的汽车旅馆里,同时用零花钱、漂亮的衣服等小女生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从而继续满足她们对她的欲望?在这方面,亨伯特的本性和奎尔蒂一样坏,只是亨伯特对洛丽塔有感情。
不幸的是,这种感觉是单向的。洛丽塔不爱亨伯特。道德主题是《洛丽塔》讨论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但小说和电影无疑都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