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音乐之声》评价很高?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讲故事是一部电影的核心部分,通俗来说就是剧情的跌宕起伏,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观众。《音乐之声》的故事把观众捧在手中,也有很多矛盾的角色。人物从冲突到和谐的过程也很有意思。
在电影中,玛丽亚,一个活泼的年轻修女,听从嬷嬷的安排,在一个失去妻子和七个孩子的上校家里当家庭教师。热情乐观的修女们介入了因丧妻而心灵封闭的上校和因没有父亲照顾而封闭克制的孩子们之间的生活。观众自然会担心热情的玛利亚会受到这种阴暗气氛的影响。
渐渐地,玛丽亚通过音乐感染了孩子们,让他们热爱音乐,快乐地生活。观众们不禁为乐观自信的玛利亚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放下了烦恼,尽情享受美妙的音乐。此时,上校突然带回了他的爱人——男爵夫人,这对观众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新角色的介入会边缘化玛利亚在家庭中的地位,观众会不自觉地为玛利亚担心,嘴角会再次下沉。
听了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的合唱,看了精心制作的木偶戏,上校被感动了。同时我也慢慢发现了玛丽亚的人格魅力。在舞蹈中,两人共舞,彼此产生了强烈的爱意。当观众准备高举cp旗时,女主人出于对自己修女身份的信念,接受了男爵夫人的建议,决定回到修道院,摆脱对上校的感情。还没来得及高兴一会儿的观众,受到了重创。他们看到电影还没拍完,就发誓要坐在板凳上看他们爱情故事的结局。
之后,不出所料,玛利亚向院长求助,在院长的支持下,她澄清了自己的内心,回到了上校的家中。男爵夫人明白他们感情很深,主动退婚。两人结婚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观众嘴角疯狂上扬。
但就这样吗?不是,他们蜜月的时候,战争爆发,奥地利沦陷,爱情故事突然变成了战争故事。格局进一步扩大,给观众带来了惊喜和惊吓的双重体验。好消息是故事并不简单,害怕的是被纳粹包围的上校一家该怎么办。突如其来的剧情牵扯到观众脆弱的神经,观众此刻也很紧张。之前有个搭档叛变了,然后有个纳粹虎豹。最后上校一家乘机惊险逃离奥地利。在故事的结尾,观众终于可以放松了。
《音乐之声》的音乐并不优秀,节奏明快,歌词优美,情感饱满。其中《哆啦a梦》、《音乐之声》、《雪绒花》等歌曲也堪称经典。这样优秀的音乐,在剧中刻画人物、渲染气氛还是一把好手,表现力很强。
在修道院里,圣母直接点出场景和人物身份,修道院庄严的形象立体展现,渲染气氛;途中玛利亚的《我有信心》将她从犹豫到自信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刻画人物;《音乐之声》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演出,更是孩子们重新拥抱生活的证明。副歌《雪绒花》一定是很多人的眼泪。是战争中人民对祖国最真挚的祝福,突出了主题。
优秀的剧情辅以优秀的音乐,才是《音乐之声》成为经典的真正原因。剧情一波三折,观众欲罢不能。随着剧情的展开,主题得到升华,提升了影片的思想高度。但音乐的表现力极强,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激起了情感。没有剧情,没有音乐,《音乐之声》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