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谭世瑛进京告状,称两个儿子被枪毙,毛主席:处理是应该的

1955年中南海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此人名叫 谭世瑛 ,他不仅仅是毛主席小时候最好的朋友,其父谭咏春还是毛主席的恩师。

谭世瑛这次来中南海找毛主席除了叙旧外,最重要的是找主席“告状”。 原来谭世瑛的两个儿子都因犯错而被执行枪决了,不过他对这一结果十分不满,因此想请毛主席为自己做主。

那么面对恩师之子的请求,毛主席会如何处置?这件事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1910年秋的某天,17岁的毛主席挑着行李,和表兄文运昌离开了家乡韶山冲,来投考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毛主席和文运昌穿过小桥,走进高大的校门,不一会就有一群穿着比较新颖的学生围了上来,对他们指指点点。

“你看你看,还自己挑行李呢!”一个穿着新式学生装的学生指着毛主席和文运昌的行李这样说道。毛主席眉头一皱,说:“每个人都有两个肩膀,为什么不可以挑行李呢?”

另一个抱着篮球的学生听到毛主席不是本地口音,便说: “怎么是湘潭人呢?这可是我们湘乡人办的学校,怎么能收湘潭的学生呢?”

毛主席心头涌上一种莫名的愤懑:“湘潭难道不在中国吗?”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中年教师分开围着的学生,走到毛主席和文运昌的身边,温和地说:“两位同学是从湘潭来的?”毛主席点点头,说:“是的。”

中年教师继续说:“来,我带你们到报名处去。”毛主席一边说谢谢,一边和文运昌跟着这位老师向报名处走去。

到了报名处,主管报名的老师先是上下打量了一眼毛主席和文运昌,然后问中年教师: “谭咏春先生,这位是您的亲戚?” 名叫谭咏春的中年老师说:“不是的。”

负责报名的先生说:“那他们两个是不能入学的,刚刚有同学来报名处说了,他们两个是湘潭人。谭老师您也知道,咱们学校有规定,不收外地人。”

谭咏春说: “不收外地人我是知道的,但学校并没有规定过,不让外地人参加本校的招生考试啊!”

负责报名的先生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我可负不起这个责任啊!”谭咏春说:“我负责!”负责报名的先生无奈只好在报名簿上将毛主席和文运昌的名字添上。

离开报名处,毛主席疑惑地说:“先生,您为什么要为我们担这个责任?”谭咏春笑着说:“刚才一群学生围着你们,你的所作所为告诉我,我应该担起这个责任。”

毛主席更加不解,说:“为什么?”谭咏春看了毛主席一眼,然后说:

毛主席回答道: “毛泽东,字润之。” 谭咏春继续说:“毛泽东,你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如此机敏,如此果断地回应对方的挑衅,这证明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因此,我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报名通过了,接下来就是考试,如果考试也能通过的话,那么进入东山高小将是万无一失的。

毛主席和应试的学生拘谨地坐在课桌前,试卷发下后,只见《言志》这个题目出现在试卷的卷首。看着这个熟悉的题目,毛主席思绪起伏,心潮澎湃。

就《言志》这个题目,他曾和李漱清先生在炉边彻夜长谈;就《言志》这个题目,他和自己的父亲在山头激烈地争论……

来参加这次东山高小的考试之前,毛主席和自己的老师、亲友一起,和父亲又进行过一场白热化的论争,关键也在于一个“志”字。最后在自己的坚持和老师、亲友的劝说下,父亲终于同意了他的志:到东山高等小学上学。

想着想着,一篇气势磅礴、掷地有声的文章便在毛主席的脑海中形成……

考试结束后,当毛主席的文章出现在大家视线当中的时候,一位主考老师感叹地说:“真是难得的佳作啊!”谭咏春更加激动: “是啊,这是我主考十几年来读到的最好的一篇文章!”

此时一位白发苍苍的主考老师扶了扶自己的眼睛,激动地说: “一个报考高小的学生能写出如此言之有理的文章,真是难得,真是难得啊!” 所有阅卷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将最高分打在毛主席的卷子上。

谭咏春走出阅卷场,连忙将这一好消息告诉给毛主席。毛主席听后,高兴得搓着自己的双手:自己终于可以进这所新学堂读书了!

本以为毛主席能够顺利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没想到他的面前还有一个巨大的困难。

原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是远近闻名的一所学校,在1905年之间被称为“东山精舍”、“东山书院”,也是地主豪绅为了培养自己子弟所建立的地方,学费和膳食都有相当可观的津贴。

而毛主席既不是湘乡县的人,也没有特殊的“背景”可以支撑,因此有不少人不同意录取他。

这下毛主席是真的着急了,他的家乡韶山冲是非常闭塞的地方,自己以前又一直在韶山读私塾,根本学不到什么新知识。这次好不容易说服父亲,难道又要半途而废?

那么毛主席究竟能否顺利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呢?

尽管已经到了秋天,但办公室里还是非常闷热,而东山高等小学堂校长李元甫所召集的会议也在这里开始。

李元甫开门见山地说:

谭咏春有些激动地说: “老师们,这次招考毛泽东同学的成绩十分突出,他的作文《言志》结构严谨,文笔流畅,这也是我党老师一来看到的最好的一篇学生作文。我们可以从他的文中看出,他是一位具有建国之大用的人才,因此我建议学校予以录取。”

谭咏春话音刚落,一位戴瓜皮帽的老师立即站起来反对:“我不同意!”谭咏春反问道:“这是为什么?”

对方说: “因为毛泽东不是我们湘乡人,他是湘潭人!本校有规定,不收外地学生!”

谭咏春寸步不让,他说:“我们国家的学生可以到外国留学,为什么湘潭的学生却不能到湘乡读书呢?”

此时另一位张姓校董站起来反对:“东山高等小学是有钱子弟上的学校,据我了解毛泽东家境贫寒,他怎能进入我们这所名校呢?”

谭咏春据理力争: “考秀才、考状元都不论出身高低贵贱,更何况我们还是一所新式的学堂!”

张姓校董仍不同意: “我是学校的校董,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我坚持不能录取这名湘潭农家子弟入学!”

谭咏春有些气愤,他站起来说: “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己任。如果张先生等人故意一再作梗,那我只能自请辞职了。”

校长李元甫是一位十分开明的人,他听了谭咏春对毛主席的介绍后,特意请一位老师将毛主席的答卷拿来,并仔细阅读。读完后,李元甫大赞道: “读了毛泽东这位湘潭农家子弟的文章,我完全同意谭永春先生的意见,这是一位非常难得的人才,我们应该录取!”

就这样,谭咏春的意见在会议上获得通过。当谭咏春将这一好消息告诉给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激动地握着谭咏春的手,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但眼中早已充满了泪水。

毛主席进入学校后如饥似渴地学习,但他也因为和其他同学穿的格格不入而受到大家的嘲笑。 谭咏麟知道这件事后,便让儿子谭世瑛和他住同一间宿舍,一来二去两人也结下深厚的友谊。

毛主席当时最喜欢听的就是李元甫的时事训话,也喜欢听贺岚岗先生运用新观点解释旧经文的经学课。从此,在毛主席的心中播下了两颗种子: 一是接触农民的痛苦,二是打倒列强。

每天课余饭后,毛主席总是喜欢独自靠着石桥上的栏杆看书,并一边看一边欣赏河中的倒影。有时候毛主席也会和同学们讨论时事和中国富强之道,还经常把从书报中获得的新思想讲给同学们听。

晚自习的时候,毛主席也经常和班上的同学开辩论会,大家说着各自的意见,谈对时局的看法,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通过接触新思想和新知识,毛主席也开阔了视野。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毛主席就以擅长作文著称,他不仅喜欢康有为、梁启超关于维新求变的文章,还经常效仿“梁康体”作文。毛主席所写的《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文章更是在师生中广为传颂。

谭咏春看过毛主席所书写的《宋襄公论》赞不绝口: “毛润之的文章不仅思想进步,文笔泼辣,而且立意深远,令人折服啊!” 除此之外谭咏春还破例给这篇文章打了105分。

毛主席效仿“康梁体”的作文也遭到一些老师的非议,在这种情况下,李元甫和谭咏春等老师却非常支持和欣赏。李元甫校长曾公开说: “毛润之的文章我看过了,是写得非常好的。另外‘康梁体’的文章也是可以学习的!”

谭咏春得到校长的应允,公开在课堂上讲“康梁体”,一时间学堂到处宣传民主、自由和平等思想。

在东山学校读书的时候,毛主席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原来毛主席之前生过病,高烧不退,当时谭咏春通知毛主席的家人接他回去休养,但韶山冲距离学校足足有50多公里,再加上交通不便利,等毛主席的家人到了,他的病情也被耽误了。

谭咏春看着脸蛋通红的毛主席,决定和谭世瑛一起将毛主席送去医院。 当毛主席病情逐渐好转后,谭咏春便将他接到自己的家中照顾。

为了不给恩师添麻烦,毛主席决定锻炼身体,他除了经常参加学校的 体育 必修课外,还经常组织同学到野外活动。或登山游泳,或静坐默思。以达到***同 娱乐 、调剂身心、增强体质的目的。

转眼间,一个学期便匆匆将尽了。谭咏春看着这位学生成绩优异,且胸怀大志,严于律己,为了让他更好地成长,便和李元甫等人商量了一个办法。

在一个冬日里,谭咏春把毛主席喊到自己的房间里,对他说: “你现在的国文和 历史 地理都达到了中学的程度,其他科目的成绩也不错。我们商量后认为你不适合再继续读小学堂了,应该去长沙读中学!”

毛主席听了恩师的话有些犹豫,他说: “我也想去长沙读书,但碍于没有熟人介绍,而且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供养我继续读书……” 谭咏春说: “没关系,我和几位先生商量后决定推荐你去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学宿费全免。”

毛主席听了恩师的话格外高兴,连声向老师道谢。第二天春天,毛主席挑起行李书箱离开了东山高小,来到长沙城。离别时,谭咏春和谭世瑛以及部分师生依依惜别,直至湘乡涟河渡口才停下脚步。而毛主席站在船上,依依不舍地别离了东山的师友们。

毛主席虽然只在东山读了一个学期的书,但在他的求学经历中却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他终生难忘。 即使在几十年后毛主席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但他从没有忘记仅读过半年书的东山高等小学堂,更没有忘记谭咏春等老师。

湘乡解放后,由于谭世瑛曾在国民党邵阳县政府当过差,因此他的工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当地政府还对他实行了管制。生活困难的谭世瑛试探着给毛主席写去一封信,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

1950年新年伊始,这天邮递员将一个印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大信封交给谭世瑛。谭世瑛接过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谭世瑛收到毛主席来信的消息瞬间被大家所得知,大家纷纷说道:“毛主席来信了!”“毛主席给谭老倌写信了!”

当谭世瑛收到毛主席的来信,心情也是无比激动的,他特别期盼能依靠这个老同学摆脱当时的困境。 紧接着谭世瑛又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诉说遇到的困难。没过多久,毛主席又回了一封信:

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多次亲笔给谭世瑛写信,从这里足以看出两人的感情有多深。

不过在原则问题上,毛主席绝不会徇私,对谭世瑛提出的安排工作一类的事情,他也是委婉拒绝。 但出于同学之情,毛主席曾两次给谭世瑛寄款,给予帮助,并邀请谭世瑛到北京一聚。

谭世瑛收到这封信不久,到汉口找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谭政,请他帮忙治眼疾。谭世瑛和谭政是近邻,两人又是同族,但非常可惜的是此时谭政外出不在汉口,谭世瑛无奈只好从汉口直上北京,求见毛主席。

1955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谭世瑛,两人深情回忆了在湘乡东山学校读书的点点滴滴。当两人谈到谭咏春的时候,毛主席充满深情地说: “你的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教育者,他是非常爱惜人才的!”

这次接见后,毛主席特地安排谭世瑛到医院治病。而在此期间也发生了另一件事,那就是谭世瑛向毛主席告状。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长子和三儿子都被处决了,谭世瑛认为这一处理办法很不妥当,于是向毛主席“告状”,希望主席可以帮助。 但毛主席并未轻易相信谭世瑛的话,在这些原则问题上,他决定亲自向下坐调查。

这年5月17日,毛主席亲笔给中***湘乡县委写去一封信:

中***湘乡县委接到毛主席的信件后,连忙派人到石洞乡进行调查,并将调查到的情况写成材料向毛主席汇报。同年6月4日,谭世瑛在北京向毛主席写信,并寄去一首自己写的诗,告知主席自己将离京返乡。

6月8日,毛主席给谭世瑛回了一封信:

谭世瑛对政府以及基层干部是有些不满情绪的,因此才会将状告到毛主席那里。 尽管告状的是自己的老同学,是自己恩师的儿子,但毛主席并没有轻信谭世瑛的话,更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利为老同学的儿子开脱罪责。

这封信,既是毛主席对谭世瑛的关怀和帮助,也委婉对他进行批评,提出严格的要求。尽管毛主席在原则问题上毫不让步,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老同学间的友谊。

谭世瑛收到毛主席的来信也是有些羞愧的,但更多的是对毛主席的佩服。毛主席仍和当初一样重情重义,也没有忘记过去两人的点点滴滴。 在对这件事的处理上,毛主席既没有为情所动,仅听自己的一面之词,又亲自过问,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最终在毛主席的督促下,谭世瑛返回家乡务农。之后的谭世瑛勤勤恳恳、老老实实,还教 育儿 子和亲属要听党和政府的话,安心务农,搞好生产,勤耕守法。

毛主席在处理谭世瑛问题的方式,正是他在和众多师友、亲戚之间交往的一个原则,既重情重义,又公私分明。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主席就告诫党的干部,要时时刻刻防止腐败思想的滋生,要做好榜样,而毛主席本人正是如此谨言慎行,也因此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