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绩武的此去宁捐一寸丹

张绩武乳名九龄,号振端,原名继武,出生于湖北省罗田县石桥铺花屋河魁山脚下的一个佃农之家(今属罗田县匡河乡花屋河村)。自幼聪颖、机智、好学。读私塾时,13岁那年端午节,幼小的张绩武就写出了由私塾先生命题的《蒲剑》一诗:?

世间常剑铁钢成,欲斩妖邪万不能。?

惟有菖蒲来作剑,斩妖除孽果然精。?

这首诗借写端午节农村家家采菖蒲以驱邪这一习俗,表达了对黑暗腐朽势力的痛恨和对唤起广大民众革命力量的期盼,字里行间充满了少年英雄气概。私塾先生看了这首诗后,赞不绝口,即写下“极高身份,绝顶聪明”的赞语,并给张绩武取名为继武,意在希望他努力学习,继承本族先贤张振武之革命精神,鼓励他成为乡里贤哲和国家有用之才。16岁时,张绩武就在家乡创办了“复兴小学”。?

1925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到罗田,许多热血青年踊跃投身革命行列。张绩武满怀报国热情,毅然将复兴小学托给他人去办,自己与本乡同伴经武汉南下广州报名参军,投身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军长李济深)第10师(师长陈铭枢)当兵。后转在1l军26师某连当兵。因连长是罗田人,见他文字俱佳,就安排他在连部当文书上士。1926年7月随革命军北伐。?

北伐战争失败后,张绩武回到家乡。家乡父老见他归来,都庆贺他虎口余生,双亲更是喜从天降。然而,张绩武回家不久又急要归队。家乡父老苦口婆心挽留他在家照料双亲,服务桑梓,继续把复兴小学办好。一位叫叶绥铭的老先生还以诗相赠,劝其“莫把毛锥终误用,书生何事请长缨”。对于乡亲们的规劝和挽留,张绩武一言以蔽之:“国之不存,何以言孝?”于是只遵从祖教择吉日与未婚妻完了婚,一个月后,便离别了双亲和新婚的妻子,于1927年冬第二次去了部队。临行前,他写了一首《离乡背井答叶绥铭先生》的诗,以示其报国决心:?

一别魁山两年间,北征失利返故园。?

喜瞻夫子身犹健,愧对双亲鬓发斑。?

原望鏖兵平虏易,方知征战救国难。?

愚生欲继先贤德,此去宁捐一寸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