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国电影

民国是一个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武术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武术遇上民国会怎样?

说到武术,我们总能想到少林、武当等门派。说到武术,我们总会想到师徒,师徒传授男人而不是女人的无与伦比的神奇。但民国改变了之前的印象,让武术不再是宗室的特色,也不是一对一的师徒制。

为了防止民间武装反抗统治者,不同朝代的朝廷对武术的态度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在大多数时代,民间武术是被禁止和否定的。

而像宋朝这样重文轻武的朝代,也多次颁布“武禁”。为了防止汉人反抗,元朝还严禁汉人习武。

从秦朝禁武到清朝灭亡,虽然也有一些朝代非常重视武术,比如唐朝就建立了武术制度。整个历史上举行过500多次武术考试,但这些都是为了给国家招贤纳士。

但是,中华民国不一样。民国时期,无论是国民还是国家都对武术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民国改变了国家和人民几千年来的许多习惯。民国时期,武术大师们不仅研究武术技术,对武术学术和文化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还吸收了一些西方的内容来融合中西文化。

民国38年,局势动荡,内忧外患。这时候就形成了“以弱为耻,要崇武”的思想。

梁启超说:“武人之生命力,有赖于国家之建立,而文明则有赖于此。”

国家和人民都觉得要好好练武才能保家卫国,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武术。1927年,蔡元培等人以增强国人体质、弘扬中华武术为目的,建立了以张之江为馆长的中央国术博物馆。对于中央武馆的发展,每年都会召开一次会议,为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武馆分三个体系,从中央、省市到县,都有武馆。

中央武馆之后,政府开始下令各县级市开设武馆,可见当时国民政府对武术的重视。特别是中央武术博物馆,由中央政府管理,经费由政府承担。

政府对武术的重视改变了过去朝廷禁止民众习武的局面,大量民间武术团体开始涌现。尤其是在广东,武术学校也是层出不穷,各大武术高手也是在那个时期出现的。例如,著名的叶文也是那个时期出现的著名武术家。南京也是如此。据史料记载,街上很多人都是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普通人都是不平凡的。拍的很多电影都和当时的武侠有关,比如《武林盟主》《精武门》《叶问》。

此外,政府、武术学校甚至学校都开始开设武术课,正是学校开设武术课,让武术在更多人中传播。

但是武术一开始在学校并不是主流,学校一开始也不热衷于开设武术课。武术从1915入学,但学校只把武术作为选修课。如果不是那些崇尚武术的精英们的努力,武术不会成为学校的正式课程。

例如,在1928中,张之江提出“请将国术作为体育课的主课”,在1931中,张之江两次提出类似的建议。正是通过这些武术倡导者的不懈努力,武术终于成为体育课的中心。终于在20世纪中期,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将武术定为必修课。而且拳种、器械种类越来越多,武术的教学也更加系统化、规范化。1936期间规定高校开设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拳、剑和棍棒等武术门类。

从政府、民众到学校,全社会都在学武术,最重要的是男女都在学武术。这些改变了武术教学由男到女的传统,也改变了传统的武术一对一的师徒教学模式,变成了一对多的小组教学。

武术在学校的发展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那么学校的武术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呢?

武术刚入校的时候,大部分学校都是聘请民间拳手做学校老师,这是民国初年常见的聘请老师的渠道。即使到了民国后期,一些学校仍然雇佣民间拳手。例如,北洋政法学院和清华学校聘请形意拳刘的儿子作为他们的武术老师。这些民间武术高手对学校武术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校除了聘请民间武术高手当老师,还会聘请武术社团成员当老师。例如,像上海吴京俱乐部和武术博物馆这样的武术组织是学校寻找教师的地方。除了以上两种途径,专业武术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是学校聘请老师的人选。而且学校对武术老师的要求是,除了教武术,其他的体育科目,和现在的体育老师差不多,会教很多体育科目。于是出现了专门培养懂武术的体育教师的学院。

但不得不说的是,虽然有专门的体育学院,但实际上这些学校开设的武术课程并不多,这些学院毕业的学生对武术并没有很深的研究。当时一周33个课时中只有1个课时是武术课,所以这些老师的实际素质也令人担忧。

当时的武术教材也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一方面政府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编写武术教材,另一方面即使学校有编制也没有很好的利用。1919北京体育研究会建议北洋政府统一规定武术教材。当时北洋政府通过了这个提案,要求各省在学校办理。1934,政府还要求中央国术馆编写教材。当时第一期教材也已经定稿。高年级小学生学太极拳,初中生学五行拳、弹跳劈剑、三才剑,高年级学生学八极拳、八卦掌、梅花刀、昆武剑。但总的来说,教材还是比较乱的。

民国时期对武术的另一个贡献是将武术提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吴京俱乐部也因此而闻名。吴京俱乐部为武术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着“不动笔,焉得虎子”的原则,吴京俱乐部出版了许多武术书籍,如《达摩剑》和《五虎枪》。为了更好地宣传武术,吴京博物馆还在十周年之际创办了《吴京本纪》杂志,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

此后,吴京协会还创办了《吴京特刊》和《吴京杂志》等各种刊物。虽然一开始他们只是出版了一些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与武术相关的书籍,但这些书籍的目的只是介绍武术的技术和套路,这些介绍并不能算是对武术的学术研究。但在30年代以后,他们开始发表一些著名的武术演讲、武术新闻、杂文以及对武术的考证,逐渐走近学术领域。

除了吴京俱乐部,国家武术博物馆也开始对武术进行学术研究。中央国术馆从成立之初就有编辑部,他们整理出版国术书籍。到1935,他们已经出版了《形意拳概要》等22种书籍。而且1929年创办了武术的荀刊,中央武馆的出版也激发了省县武馆创办刊物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名家对武术的见解和评论发表在“武术训训”的“论文”专栏里。

武术家也开始写书阐述自己对武术的看法,也有人开始写书介绍武术套路的插图和练习方法。甚至有人开始把武术和自然科学联系起来。比如他们在《形意拳简析》中开始讲形意拳的肌肉操作过程,还有人把太极拳和心理学联系起来。这些著作的出现,使武术进入了学术圈。

虽然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学校推广、武术教材都没有现在这么专业,但正是民国这样一个过渡时期的出现,才导致了武术的发展。当时武术研究兴起,也是民国时期武术的发展让中国武术走向国际。

参考资料:

【1】张秀昌;唐守言。民国时期武术学术研究及其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02-25?。

[2]白音龙;赵;蒲王春。民国时期武术盛行的历史动因及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15.

[3]韩冰;鲁·。民国时期学校武术课程发展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部)?, 2011-10-25.

[4]江丙刚;马文国。民国时期武术学术研究及其启示[J].格斗(武术科学),2013-04-28?。

[5]吕思宏。论民国时期的学校武术[J]。中国体育科技?,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