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县的社会事业

办新学前,县教谕、训导既是教育行政长官,又是教师,由县署委派。书院教师由办学者礼聘名儒学者担任。城乡私塾中的学馆由塾师自设,家塾、义塾的塾师由办学者聘请。民国期间,学校教师由校方聘请。民国18年(1929)全县有小学教职员105人,其中师范学校、中等学校毕业者29人;民国34年,有小学教师234人,其中短期师范以上学校毕业者170人。1949年上半年,全县小学教师196人,中学教师9人。  解放初,旧有教师全部留用。尔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由国家统一分配师范院校或其他院校及高初中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1949年暑假,举办全县首次教师学习会,整顿了教师队伍。年底,全县***有小教168人、中教9人。

1952年中小学教师发展到218人。

1957年初中教师13人、小学教师213人、幼儿教师9人。1962年高中教师11人、初中教师30人、小教225人、幼师7人。

1965年教师总数增至552人,其中小教506人。1970年***有教师608人,1975年发展到948人,1987年教师队伍增至1286人,其中高中教师72人、职业高中教师8人、初中教师276人,高、初中代课教师56人,兼课教师3人,小学教师653人,小学代课教师84人,幼师132人,聋哑学校教师2人。  在教师队伍中,还有相当数量向社会吸收的民办教师,解放初全县民办教师1人,1953年发展到66人。1966年8月,民办教师增至250多人。至1986年,全县有初中民办教师12人,小学民办教师274人。县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对民办教师实行考核、整顿,合格者留用,不负责任的辞退。不合格者或劝退,或予培训,对于教龄长、成绩显著的民师则分期转为公办教师。  在教师数量发展的同时,师资水平也不断提高。1950年,本县小学教师中,大学毕业者2人、专科毕业2人、中师毕业21人、短师肄业19人、中学毕业121人。到“文革”前夕,本县师资水平基本符合教育部规定。

1987年全县教师的学历:高中教师72人中,高校本科毕业者48人,高校本科肄业及专科毕业者23人,中专毕业者1人;职业高中教师大学本科毕业者4人,专科毕业者4人;初中教师276人中,高校本科毕业者31人,高校专科毕业及本、专科肄业两年以上者171人,中专、高中毕业的69人,中专、高中肄业的5人;小学教师653人中,中师、高中毕业者435人,中师、高中肄业及初师、初中毕业者186人,初师、初中肄业者32人。

2011年,完成校安工程2.5万平方米,设立专项资金,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上下学乘车安全问题。

2012年,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所,完成旌德中学学生食堂、宿舍和体育场塑胶跑道建设,县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园投入使用。 元代旌德县尹王祯在本县着手编纂的科技名著《农书》计37卷、13万字,译成几国文字流传海外,在中外农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农业出版社1981年还曾出版发行数千册。附于《农书》末尾的机械工艺论文《造活字印书法》是世界上专门论述印刷术的最早文献。王祯与旌德工匠切磋琢磨,制成三万枚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的先进工艺,以此印刷他主修的《旌德县志》,“不出一月,百部齐成”,效率很高。

清代乔亭人刘茂吉潜心研究天文地理、星历象数,著有《北极离度表》、《天地经纬象数要略》、《坤舆图说》,绘制《京省全图》和苏州、扬州、常州地舆图,都刊行于世。其《北极高度表》被收入民国初期编印的《清史稿·艺文》。他制作的浑天球、量天尺、日晷和自鸣钟等仪器也都很精确巧妙。

建国后,科技研究面向经济建设,成果普及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实践。

1973年工交企业创造了2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县农机厂在制造脱粒机时,革新工具,工效提高3倍多。

1976年,县粮食加工厂运用“618分数法”和“对分法”(优选法),将旧式二号碾米机改成新式二号横式砂辊碾米机,被安徽省粮食厅选送全国“粮油加工设备定型会议”。在会上试验表演后,其设备资料载入全国《碾米设备资料汇编),1982~1983年,县制药厂为改革离心筛和振动筛,研制了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性能可靠、维修方便、分离效果好的自由下落式淀粉曲筛。

1983年3月通过县级鉴定,性能达到设计要求。曲筛不仅取消了电动机,节约电能,使每台造价节约1377元,同时又提高了淀粉质量,达到华北制药厂的淀粉质量标准。1984~1985年,县制鞋厂和县科委、卫生局、县医院***同研制的药物保健鞋,于1985年9月通过省级鉴定,确认其性能指标达到轻工部部颁标准,止痒除臭功效显著,防治脚癣有效率95%以上,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具有先进水平。鞋厂年产20万双。

1973年以来,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所承担的141项科技试验和示范项目中,以粮油高产栽培、水稻良种引进推广、稀播壮秧示范等成绩最为显著,曾先后13次获得了省、地、县三级嘉奖,一次获得国家经委、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联合颁发的农技推广奖。

1978~1980年,全县各条战线取得科技成果90项,其中37项获得县级一、二、三等奖。1978~1985年,本县在国家、省、地级报刊上发表和被省、地级科技部门采用的论文、资料***105篇。其中教育6篇、卫生55篇、农业13篇、畜牧兽医23篇、林业6篇、气象2篇。

1986年完成了《旌德县柑橘资源调查及发展》、《旌德县草场资源调查》、《旌德县土壤》等专业著述,其中《旌德县土壤》一书的编就,填补了本县土壤资源研究的空白。

1981~1986年,取得科技成果98项,其中13项分别获得地、省、部级二、三等奖或表彰。

2006~2011年,科技创新成果显著,黄山胶囊等9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0家、省高新技术产品29个,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30件、发明专利5件。

2012年,完成了第二届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优质稻米产销协会被评为全国基层科普行动先进单位,黄山胶囊公司成功创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民国初期,旌德县医疗机构为数寥寥。民国29年(1940)3月成立旌德诊疗所。4月,中医王季明办旌德县中医诊所。次年春,县诊疗所改为县卫生院(戊级),院长江光涛。民国37年9月,县城天主教堂设诊所。1949年,县内个体行医及药铺有37家。建国后,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医疗卫生单位152个,其中县直属5个、中心卫生院4个、乡镇卫生院13个、厂矿学校医务室6个、农村医疗室124个。

民国时期,全县中医最多时有80人,西医则寥寥无几。民国35年(1946),旌德县卫生院有11人,其中主任医师(院长)、医师、公卫护士、助产士、药剂士、检验员各1人,护士3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

1949年中西医生***73人。建国后,人民政府陆续调配大学本科、专科和中专毕业生以及军队转业的医护人员参加医疗卫生工作,到1958年又***吸收38名个体中医、中药人员进入集体医疗单位工作。同时,还建立了老中医带徒制,至1986年***培养中医73人。

从1952年至1985年,全县送往大专院校学习及省市级医院进修的有199人;通过自学、函授并经考核,达到大专水平的有53人;举办各种学习班9期,受训205人;办赤脚医生培训班21期,培训1106人次;培训卫生员5679人次及新法接生员2797人次。此外,还先后培训防疫骨干4603人次。  1987年,全县城乡各医疗卫生单位,***有卫生技术人员370名,乡村医生、卫生员124名,农村接生员163名,其中获中级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有115名。

2012年,基本卫生公***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实施,实现了县乡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村为主”工作机制不断深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