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我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大师梁思成的一篇作品,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文章,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本《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语言雅致而又明白晓畅,内容并不深奥,也比较贴近与学生的审美层次,写作很讲究章法,是恰当处理?主题与变奏?关系的范例。因此这篇文章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因为文章属于略读课文,而随意处理了之,反之,应该精心设计。
?学以致用?是这篇文章教学设计的原则,一是能用?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物,一是能注意写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相统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艺术创造中重复与变化的艺术规律。
2.理解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2.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味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引导学生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
2.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含蓄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音乐、美术等酝酿课堂教学气氛,在老师指点下学生自学,在课堂气氛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用具
幻灯片;《硕鼠》文印资料;舒伯特《鳟鱼》音频资料;《清明上河图》、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师生齐诵《硕鼠》)《诗经》产生于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其中有很多作品就是用这种重章复沓的形式来反复感叹抒发感情。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审美情趣,从《诗经》以来就滋养着中国人。对称和谐,然而又平中出奇,千姿百态。这一审美情趣延伸到中国人的各个生活层面:音乐、舞蹈、建筑、服饰、书法等等。其实不独中国人,世界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生成了这种审美眼光。我们就来看看梁思成对这一现象的探究。
梁思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同学们猜一下,他会主要从什么角度来谈这一审美现象呢?
二、整体初读,整合内容
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一)(1)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二)(2~7)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7段说绘画。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三)(8~15)这一部分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整个故宫的每一组群建筑,全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重复表现出皇家气象的大气。但统一中又有变化,朝房到大殿就是变化,大殿的主体与两侧的廊、庑、楼、门的不同也是变化,变化又不使人感到单一。颐和园的长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无尽的重复,但长廊前的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就是一个变化,花窗的变化是长廊的前奏,重复和变化和谐统一。
(四)(16)批评了我们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要么变化得眼花缭乱,要么重复得让孩子找不到家,即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醒建筑设计师们注意。
(这种分层的方法并不是惟一的,还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第二部分2~7自然段,第三部分第8~16自然段。具体分析见上)
三、归纳提要
学生说一段话,为这篇文章做一个提要。(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无论它是时间上持续,或是空间上持续,或者是时空的持续就都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做到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现在的建筑设计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四、重点解读(幻灯片显示)
体会材料、分析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同时训练对主要内容进行筛选和组织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读课文思考。
1.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有什么特点?(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
2.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殿,廊、庑、楼、门等有什么特点?(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3.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有什么特点?(与北京故宫相同)
4.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无尽的重复,千篇一律之尤者)
5.回廊墙上的花窗有什么特点?(各具一格,千变万化)
6.这几个建筑有着怎样的***同之处?(一切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建筑,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取胜,既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五、探究质疑(幻灯片显示)
1.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同时我们从本文的写作目的来看,作者是就当时的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来写这篇文章的)
2.其实语言艺术也要讲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诗词歌赋就不要说了,即如散文,议论文也要做到这样才能算是好文章,试结合本文加以分析。
(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用了20个?一根?。从句式上看是重复,从内容上看又在不断的转化,把重复与变化融为一体,20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再从全篇的结构上看,作者古今中外,涉猎了很多的艺术门类,可以说是?变奏?,可是这些?变奏?又紧扣一个主题)
六、拓展延伸(幻灯片显示)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之后,准确把握文章观点,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从各自熟悉的歌曲(音乐)或建筑中找出一些实例来,具体谈谈对重复和变化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材料,加入学生的讨论中。
示例l:《中国石拱桥》:拱桥的石柱是千篇一律的,而?每个柱头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示例2: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与变奏随时间持续表现出的重复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