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颐和清漪,赏皇家园林之八:德和园

清代皇家曾盖了五座戏楼: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圆明园的清音阁大戏楼、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乾隆四十一年皇宫内寿安宫大戏台、同是乾隆四十一年的皇宫内畅音阁大戏楼和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这五座大戏台都是三层大戏台,史上最大。皇宫内寿安宫戏楼在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被拆除;圆明园清音阁毁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之爪;避暑山庄清音阁1945年毁于侵华日军之爪。现在仅存宫内畅音阁和颐和园德和园两座大戏楼。

慈禧喜欢听戏,畅音阁是她在宫内的戏院,光绪十七年曾有修葺;而德和园是她在郊外离宫的戏院。除了这两座大戏台,宫内和颐和园还有几处戏台,包括宫里的长春宫和颐和园听鹂馆。那些都是只能听小戏的,大戏还是要在大戏台演出。

前面曾说过,颐和园帝后院北门游廊可以直通德和园,因此,这座德和园是和长廊相通的,也算是长廊上的建筑吧。这个位置在清漪园时期是怡春堂,当年是皇上的便殿。怡春堂紧邻帝后院,可以方便地从东厢房穿堂门走进玉澜堂或者宜芸馆。老乾曾亲拟《怡春堂》小诗一首:“一元斡旋候,万物发生时。无气不含煦,有情皆觉熙。太和方酝酿,丽景岂稽迟。设问怡春处,书堂自不知”。你看,他是把怡春堂和宜芸馆联系在一起的。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农历申辰龙年,黄历上说是“九紫离火”之年,多灾多难。大清在“嘉道中衰”中已经开始日落西山,又刚刚在道光二十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受辱签下《南京条约》。到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李莲英初入人世,这都是大凶之兆。做为年运之报,颐和园里着了一场火,仁寿殿北的怡春堂被焚毁。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修颐和园,在怡春堂废墟上新建了一座大戏楼,至二十一年完工,这就是德和园。

从东宫门进颐和园,你看完仁寿殿如果从南墙下往西走,那就是去往皇上太后的寝院,也是我这个集子叙述的路线。你如果看完仁寿殿又看了那口延年井,然后顺着北墙下向后走,就可以看见坐北朝南的德和园院门。

"德和”一词最早出自春秋时期的《晏子春秋》,这是齐国上大夫晏婴言行记。晏子与齐景公论述和与同之差别时曾说:抑扬顿挫、五声六律的音乐“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诗》中所说德音不瑕是说声誉无暇,晏子所说心平德和是说心意和平、品性调和。慈禧题此园“德和”,就是说来这里听戏陶冶情操。

做为颐和园中规模相当大的一座院子,德和园的大门比其它园中园低调多了,它就是一座普通的广亮大门,不像其它地方都是屋宇式大门,或者干脆就是一座穿堂殿。这座大门的皇家风格体现在它那些贴金装饰,雀替和椽头都有贴金,还有前檐柱横枋上那幅华丽的官样苏式金线彩绘。大门下面有三尺高基座,贯通东西,说明院子里的地面比院外高三尺。

进了这座大门,迎面是一座木影壁。

其实这个不能叫影壁,而是门扇不能开的屏门,仅作装饰用的。木制红门框,上面是灰瓦卷棚悬山顶,下面还有一对花岗岩报鼓石门礅。墨绿色门扇就是屏门的屏,四角上有金漆蝙蝠岔角,中间的盒子是金漆“五福捧寿”。

德和园院子里周围一圈不是围廊,而是庑房。

转过屏门就可以看见那座大戏楼。

戏楼是坐南朝北的,进了德和园是从南面看,这是后台化妆间,就是扮戏楼。宫里畅音阁后面的二层扮戏楼不是和戏楼同期建造,德和园的这座扮戏楼是和戏楼主体同期建造的,表现出严丝合缝的一致性。扮戏楼和戏楼坐在同一座五尺高青砖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南面有三间出厦,带封闭檐廊。出厦的明间和次间各开四扇五抹隔扇门,这次不是“工”字形棂花了,而是步步锦。出厦前出阶,两层三路垂带踏跺。扮戏楼是二层阁,斗拱抬梁结构,灰瓦卷棚歇山顶。二层出平座,有暗层。红柱红门窗,枋梁上是贴金双龙和玺彩绘,皇家气派。扮戏楼南面是演职人员进出的门,也修得很气派,让那些演艺明星们看看什么叫皇家氛围,这些明星包括老相声里提到的三庆班谭鑫培和其义子杨小楼。

看看扮戏楼的隔扇窗。

虽然有一些贴金装饰,但那不是铅锻面叶,所以不能叫“金锁”。

扮戏楼两边有庑房,把院子隔成若干进。庑房中间的穿堂就算是进入下一进院的院门,这座庑房台基比东西庑房高得多,几乎和扮戏楼台基一样高。

过了庑房穿堂门,进入二进院。走到侧面看看戏楼。

戏台的台基只有四尺,说明二进院地面比一进院高一尺。戏楼是三层阁,开间非常大,进深也非常大。说明舞台很大,孙悟空的筋斗云也翻不出去。走到戏台正面看看。

这个戏楼的建筑形式和宫里的畅音阁一样,规模也一样,都是样式雷的手艺,比听鹂馆戏台大得多。三层楼阁式,一层三面开放,便于观戏;每层虽然是歇山檐,却是翘角,也可以叫做翘角重檐三层。这是三明二暗五层阁,斗拱抬梁灰瓦单檐歇山顶,每层戗脊居然有七只脊兽,和仁寿殿一样,没有仙人骑鸡。檐下枋梁上虽然还是贴金双龙和玺彩绘,柱子却是红绿相间。古人有一个高大上的词形容这样的楼,叫做“崇台延阁”,崇就是崇高;延就是长大。南陈萧悫(念却)有“崇台高百尺,迥出望仙宫。画栱浮朝气,飞梁照晚虹”。

看看戏台内。

这座戏台属于三面观戏台,三开间宽;进深也是三间,前面二进是前台,后面一进是后台。前后台之间帐幕上是金绣花饰,中间是“五福捧寿”,那个“寿”字上还有“卍”,这是“万”字符号,表示万寿无疆。周围天上有系着绶带的各种好东西,吉祥得不得了。“出将”、“入相”是演员上下场的门。小喽啰们站在帐幕上面的二层平台上摇旗呐喊,打架的时候就从两边楼梯上下来加入战队。过去可以上台看究竟,还能上楼。现在不行了,只能派镜头过去看了。看看下场门及其周边。

一层上面是贴金“五福捧寿”平棋天花,很华丽。中间那个方洞算是天井,直通最上层,上面每层在洞口四周有栏杆和门。最上层有一套人力卷扬机,我多年前上去的时候还见过。这卷扬机可以吊着天兵天将从上层下来打妖怪,还可以把成仙的老道从下层吊到天上去。

德和园大戏台上层叫做福台,中层禄台,下层寿台,福禄寿俱全。戏台一层中间对着天井的地方有一个地井,里面有真的水井,还有水池。剧情需要的时候,可以打开地井盖往外喷水。菩萨也可以坐在莲花上从地井里升上来发功。总之,戏台上安装了当年最高 科技 的装置,表演一些科幻片儿,寻常百姓没得看。

这座大戏台是完全拷贝宫里的畅音阁大戏台,光绪盖德和园的时候,圆明园清音阁已经没有了,避暑山庄清音阁又太远,所以拷贝了宫里的畅音阁。

你刚才看见戏台一圈立柱上的柱顶枋梁都相当粗大,再探头往里面看一眼。

柱间还搭了同样粗大的转角桁,这是中式框架结构的加强筋,增加天花板的承重力。

站到戏台正面仰头观赏,每层明间都有匾联。一层檐下横匾“欢胪荣曝”,就是欢乐大戏光荣地曝光。檐柱挂楹联,上联“山水协清音龙会八风凤调九奏”。清音就是轻柔的声音,西晋诗人左思有“非必有丝竹,山水有清音”之句。八风,《左传》中有“五声和,八风平”,意指八音,养耳之道也,这里泛指音乐。凤调九奏,古代皇家大乐有九韶,称作“九奏”,《尚书》中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下联“宫商谐法曲象德流韵燕乐养和”。宫商即中国五声音阶;法曲是九韶之外的一种大乐;象德:民之行顺君之德也。流韵:流淌的音乐,唐代骆宾王有“积彩明书帐,流韵绕琴台”之句。燕乐即宴乐,佐餐乐。养和即 养生 。

二层檐下横匾“承平豫泰”,就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廊柱上挂楹联,上联“七政衍玑衡珠联璧合”。七政是五大行星加上日月;衍就是推演;玑衡:璇玑玉衡,《尚书》中有“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珠联璧合,《汉书》中有“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下联是“四时调律吕玉节金和”,和排云门檐柱楹联的下联一样。

三层檐下横匾“庆演昌辰”,这块匾虽然占了额匾的位置,但它不是宫里“畅音阁”那样的额匾。庆演就是庆祝演出,昌辰就是盛世,为庆祝太平盛世而隆重演戏。宋徽宗有《满庭芳》说“从兹庆,都愈赓载,千岁乐昌辰”。廊柱上挂楹联,上联“八方开域皆为寿”,开域就是开疆,此处的寿不能理解为狭义的人寿,而是说的大清天寿。下联“兆姓登台总是春”,取意自元代杨维桢“莺花三月春如锦,兆姓歌谣贺太平”之句,兆是百万,兆姓是百姓的一万倍!“百姓”一词在没皇帝的时候是指贵族,平章百姓。有了始皇帝之后,百姓就说的是平民了,平民百姓。秦国人口二千五百万;光绪二十七年时,大清国人口四亿三千万,显然“百姓”就不如“兆姓”更适合形容民脂民膏生产者了。

过去这里是皇家戏台,现在没有戏演了,但是不能说没戏了。每天吉时一到,还会有少女出现在台上,长袖罗衫舞翩跹。

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合樽促席,引满相罚。乐饮今夕,一醉累月。

戏台对面,坐北朝南,那座殿堂便是慈禧赏戏包厢,也就是观戏楼。说是观戏楼,其实是一座殿。

大殿坐在三尺高青砖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前后有檐廊。明间开门,次间、稍间、尽间槛墙槛窗。上面是斗拱抬梁,灰瓦卷棚歇山顶,戗脊上七只脊兽,枋梁上是贴金双龙和玺彩绘,富丽堂皇。上前看一眼明间隔扇门格芯上的装饰,贴金木刻五福捧寿。

我来的这一天,不能进去参观。门口站了两位宫人,门里面站着一个宫女探头探脑,门外面站着一个宫男鬼鬼祟祟。

檐下额匾是满汉双语“颐乐殿”斗匾。颐者,养也。乐(念月)乃五声八音之总名,即音乐。明间门上挂门匾“戴日腾愉”。戴日就是头戴太阳,宋代刘敞有“含春乍荏苒,戴日尚萧森”之句。腾愉:欢腾。此匾是说响晴天听戏,满场欢腾,台上手舞足蹈,台下人声鼎沸。这就是生拽,堆砌辞藻,属于水中浮萍,没有根基。

明间廊柱有一副楹联:松柏霭长春画图集庆,蓬莱依胜境杰构灵光。霭是云烟雾气,在这里是聚集的意思,宋代秦观有“霭霭凝春态,溶溶媚晓光”。杰是杰出;构是构造。此联是说坐此处听戏莫若人间仙境乎?

明间门柱还有一副楹联:珠玉九天元音谐乐律;笙簧六籍太室饫谟觞。元音就是大音。六籍是儒家六经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太室就是大室,嵩山也。饫(念玉):饱,满了。谟觞(念魔商),唐代冯贽《记事珠》中说“嵩高山下有石室名谟觞,内有仙书无数”。其实唐代并无冯贽此人,乃宋人杜撰。此联是说大音之珠玉乐声上达九天,唱的都是古人圣藉和山中仙书。

走到门前向内观望。

殿内金砖墁地,上面是海墁天花,墙上贴高级壁纸,蚕丝的。明间摆紫檀地台,地台上不是龙椅宝座,而是一架紫檀罗汉床,靠背上是金漆珐琅百鸟朝凤。罗汉床后立着五扇紫檀屏风,也是金漆珐琅彩绘百鸟朝凤。它那个贴金镂空木雕毗卢帽可是太华丽了,这肯定是造办处在粤海关定做的,显示出清末岭南木刻的最高水平。

明间后金柱间装横披,上挂一张“荣镜登闳”纸匾。南朝刘宋时有一个谢庄,是东晋铁血丞相谢安的后代。他在为刘宋孝武帝刘骏追悼会写的悼词中有“荣镜中世,舃奕前古”,这是颂词。荣镜是说光耀,舃奕(念戏议)也是光耀,但有延绵之意。谢庄这句酸词中说的前古仅指刘宋前古,肯定不敢说是古到三皇五帝。

明间是慈禧听戏的座位,坐累了也可以躺着或者歪着。陪她看戏的女眷们则是坐在东西次间和稍间,看看东稍间。

东尽间是一个小佛堂,拜不拜佛两说着,但佛堂是一定要有的,而且一定是在正房的左手最远端房间。西尽间照例是一间卧室,我估计只有慈禧可以在此睡午觉。

戏台对面是观戏楼,东西两侧庑房则是观戏廊。

廊上各有十间包间,包间里都有桌椅板凳,听戏时坐在里面喝茶吃点心。

走近看一眼包间内。

这是近年新添的。六部九卿各有一间,本部尚书做上座,侍郎坐下手。其实应该是王公宗族座左廊,其它臣工坐右廊。

德和园院子比宫里畅音阁大,看上去就会显得比较宽敞,不似畅音阁那般纠结。慈禧带着一班女眷在颐乐殿听戏,二品以上王公宗亲等男宾就在东西廊中就坐,不能带小厮入场。那个倒霉的光绪如果被罚陪太后听戏,可以进入颐乐殿,听戏幕间不许和女宾打闹。你在上面颐乐殿图片中看见正面踏跺两边有看台,那是伪造的,别当真。颐乐殿前广场上摆了若干八仙桌和靠背椅,被赏听戏的二品以下臣子们在那里就坐,就是池座。也有热茶供应,就是喝皇家贡茶;还有东北传统小吃干炒葵花子。大戏演出期间如何喊好?未见记载,我估计应该是跟随太后御令。慈禧鼓掌便跟着鼓掌,慈禧跺脚便跟着跺脚;男宾可以喊好,女宾不许出声。

台上唱的是什么戏?前面说的那个三庆班是最早进京的戏班,唱的是徽戏,进京是为给乾隆爷贺八十大寿。在这之前,京城时兴的是昆曲,那是清初。乾隆时期,昆曲没落,京腔和秦腔逐渐上涨。徽班进京后,到道光初年,又有湖北汉剧大咖进京和徽班合流。道光到咸丰年间,徽、汉、京、秦、昆融合形成了京剧。到光绪年间慈禧在德和园听戏的时候,那个最早进京的三庆班已经是京剧名门了。当时引领潮流的是老生,谭鑫培最牛,大家都学他。慈禧也把他宣进宫里来演出。除了京剧,皇家娘儿们还听莲花落(念烙),莲花落是河北乐亭(念烙亭)发源的说唱曲艺。这种说唱曲艺通常不用这么大的戏台,颐乐殿东稍间就可以唱起来。当时的莲花落名角赵奎顺就常进宫给慈禧演出。

除了慈禧太后,光绪帝的瑾妃也喜欢听戏,她还在自己住的永和宫组织了一个戏班。她也爱听莲花落,因为不能独自去颐和园听戏,就把赵奎顺招进永和宫唱莲花落。宣统帝进宫时是隆裕太后照看,隆裕太后死后,就是这位瑾妃负责带孩子。溥仪称她太妃。瑾妃爱听戏,还爱吃,特别是爱吃天福号的酱肘子。五十多岁时,一次过中秋吃太多,撑死了。葬入清西陵,结果还被坏人盗了个墓。

德和园大戏台上演出结束的时候,演职员也要像在宫里畅音阁那样在台上站满三层,一边热烈鼓掌,一边眼巴巴地望着慈禧,这是在讨赏。慈禧便喊来小李子,让派人站在台下往台上扔糖球,这就是打赏呗。

颐乐殿东西两边那不是三间耳房,而是德和园院内的一圈庑房。像扮戏楼两边的庑房一样,颐乐殿两边的庑房明间也是穿堂屋,兼做二进院和三进院的院门。看看颐乐殿两边的庑房。

庑房明间开穿堂门,次间槛墙槛窗封闭,前后有檐廊。上面是斗拱抬梁结构,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庑房的檐廊穿山连接颐乐殿檐廊。

可以看见从东西侧庑房到颐乐殿庑房要往上走二级台阶,颐乐殿东西庑房到颐乐殿再往上走二级台阶,这叫步步高。颐乐殿前檐廊穿山门的山墙上都有一幅画,看看这幅,和前面在排云殿山上德晖殿看见的那幅题材一样,都是白娘子盗仙草。

德和园内的庑房都一样,斗拱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檐下枋梁上都是官样苏式彩绘,屋内是海墁天花。这些庑房只有颐乐殿东西是带檐廊的,为什么?因为颐乐殿前檐廊向西走到头,在西侧观戏廊北端有一座门。

这座门出去是这样的。

对,这就是上次说的宜芸馆北门。这北门两侧连廊通往乐寿堂,慈禧太后顺着这座廊可以从乐寿堂直接走进德和园颐乐殿。光绪帝叶赫那拉氏皇后也可以走这里,如果不下雨,她还可以从宜芸馆东厢房穿堂门出去,走德和园的另一座门进去。那座门进去是扮戏楼西庑房。

颐乐殿往西是去乐寿堂,往东在东侧观戏廊北端也有一座门。

这座门出去是德和园外东夹道。

德和园三进院疫情之后不开放了,如果开放的话,你穿过颐乐殿两边庑房的穿堂门就可以走到三进院。

三进院地面比二进院又高一尺,院当间儿摆了一块大石,上面还种着长青松柏。看看三进院的正殿庆善堂。

庆善堂下面是和颐乐殿一样高的青砖台基,因为三进院比二进院高一尺,所以庆善堂的台基就只有二尺高。庆善堂虽然没有琉璃瓦,但还是红柱红门窗,所以还可以把它叫做殿。殿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开门,次间稍间槛墙槛窗,四面有檐廊。上面是斗拱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戗脊上五只脊兽,比前面的颐乐殿低一级。檐下枋梁贴金双龙和玺彩绘。殿前摆有一对铜缸和一对铜鼎炉。这是慈禧的便殿,相当于清漪园时的怡春堂。既可以听戏前后在此歇息,也可以在这里做一些非正式的便宜之事,比如坐在殿内御令西洋画师画肖像。

庆善堂檐下并无“庆善堂”额匾,不知是丢失了还是维护去了?门上倒是有一块门匾“焕焯珍符”。焕、焯(念捉)都是明亮、照耀;珍符就是珍奇的福瑞。宋代郊庙祈雨时唱的歌里有“真人在御,来献珍符”。明间廊柱挂一副楹联:天香低度金虬暖,宫殿遥看彩凤飞。取意自宋代曾巩的“天香暗度金虬暖,宫扇双开彩凤飞”诗句。度是渡,虬是虬龙。

庆善堂两侧有配殿,看看东配殿。

配殿台基比正殿低半尺,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面有檐廊。明间开门,次间稍间槛墙槛窗。上面是斗拱抬梁结构,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檐下枋梁上是官样苏式金线彩绘。

明间门上横披挂“春陶嘉月”门匾。春陶:陶春,快乐的春天;嘉月:佳月,快乐的日子。春天来此听戏,过一过快乐的日子。明间廊柱挂一副楹联:上林万树连西掖,北极诸星拱太微。此联出自明代曾棨(念起)的《新馆内直》诗。这是曾棨第一次在皇宫内值班时所作,就是现在的北京故宫,他值班的地方应该是文华殿南的内阁大堂,所以见到树多。上林就是秦汉宫苑上林苑;西掖是宫院西侧掖门外;太微意指皇宫。

西配殿和东配殿形制相同。

颐乐殿两边有庑房,庆善堂两边也各有一座建筑,不是封闭的庑房,而是连接正殿檐廊的三间敞轩。上面是斗拱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进去看一眼。

檐柱之间上下有楣子,上下棂花不一样,上面是步步锦,下面是”工“字。金砖墁地,五福捧寿平棋天花。东西两端有拐角廊连接到东西配殿前檐廊。

你可以把这两座敞轩叫做穿堂屋,那穿过敞轩就可以说是德和园的四进院。我说可以把它叫做四进院,是因为院中东西墙下各有三间值房。

庆善堂后就是德和园的北墙了,墙上开了一座一殿一券垂花门,门内不接抄手游廊。上面图片里可以看见这座门。院子北门用一殿一券垂花门非常罕见,因为它的那扇屏门基本没用。其实只要一座一券垂花门就很好了,用不到门内的那一殿。这座门外是德和园后夹道。

很多年以前,德和园并不单收门票,里面虽不致破败,却很是满目疮痍,到处脱漆掉色。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曾重修过一次,大戏台两侧的观戏廊是展室。开始收票,单独收五块钱,通票二十。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大修了一次,恢复了观戏廊,就是现在的样子了。

颐和园内比皇宫宽敞,德和园的布局就不像宫里畅音阁那般紧凑。颐乐殿观戏也比在畅音阁的阅是楼舒服,后院还有畅音阁没有的后殿歇息。所以说起来,德和园比在宫里还舒服。慈禧爱听戏,最初是在宫里太极殿长春宫合并时,把太极殿后殿后延盖了一座小戏台听小戏。遇有重大节庆,她就招人在畅音阁唱大戏。慈禧住进颐和园时,乱政之余就喜欢来德和园听戏。咸丰年间,徽、汉、京、秦、昆五腔合流形成了京剧。光绪年间正是京剧逐渐成熟时期,艺人们常进宫给太后唱戏,也扩大了他们在民间的影响,加快了京剧的发展。慈禧经历了京剧形成到成熟的 历史 ,也从皇家角度推动了这个发展进程,所以慈禧太后在京剧发展 历史 上应该是有一定地位的。

晚清三大戏台,之前说了故宫畅音阁,这次又看了颐和园德和园,这二处就是当年的国家大剧院了,畅音阁算是总店,德和园算是分号。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因为距京城较远,皇上举家去听戏的次数并不多,现已不存。圆明园清音阁被毁得早,慈禧当年应该去那里听过戏,但没有机会坐正座,那是钮钴禄氏皇后的位置。

看了一圈德和园,耳边没有名角之音,传统戏剧虽未湮灭,也已是当年辉煌不再。

胡诌一首《德和园偶感》

崇台矗,金殿簇,红帐画枋似如故。廊庑馨,缸鼎新。旧石残树,老屋新顾。烁、烁、烁。

笙鼓暗,生净淡,只余空台积灰漫。帝后崩,谭乘风。长袖翩跹,往事如烟。过、过、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