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被打骂时该怎么办?可以还手吗?

黑龙江甘南“警察打记者”事件已经发酵了N天,最新进展是:甘南县委书记公开道歉,涉事派出所一名副所长被撤职。然而,此举并未平息舆论场的汹涌纷争,甘南,依然处在风暴眼。

小编做过记者,也深入过警察群体。今天,小编的朋友圈四分五裂:媒体的朋友在高呼:“舆论监督权不容侵犯!”警界的朋友在悲鸣:“警察永远在当舆论的炮灰,以后谁敢保卫校园安全?”还有吃瓜群众慨叹:“怪事,记者暗访学校,警察先被处分?”

各方各执一词,舆论场的撕裂再次呈现。但这中间是否该有同一条准绳?用这条准绳衡量,究竟谁“越界”了?对此,小编有四句话想说——

第一句,对甘南:无论是“营养午餐”的真相,还是“校园安保”的红线,首先是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损害孩子的利益

《中国教育报》两位记者的“暗访”,是因为接到举报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教育局存在克扣学生营养午餐补助等违规行为,刘博智、刘盾两名记者现场发现,该县兴十四镇中学,将“腐烂生鸡蛋”当作学生营养午餐发放。

小编曾采访过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教育部、财政部等为了给贫困地区农村的中小学生补充膳食营养,规定了“每人每餐4元”的补助标准。实施之初,每年中央和地方的支出是300亿元,现在,只会更高。

从孩子的利益出发,防止雁过拔毛,记者的监督很正当。黑龙江省教育厅也已经下文,在全省开展营养餐工作检查。

值得商榷的是监督手段。记者为了取得“实料”,在非放学时间,进入校园,给孩子发放糖果,在被校方发现后,仍拒绝透露身份,不禁让很多家长捏了一把汗:“这次是记者,下次万一是歹徒呢?”

今天,《一位母亲写给中国教育报的信》被广泛转发。信中问:“如果警察不敢保护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会由谁去保护?”

记者调查是为了孩子,警察保卫校园安全也是为了孩子。孩子的利益,是我们***同守护的初衷。

在这个初衷面前,请先放下自我和偏见!

第二句,对警察:规范执法不是一句空话,不仅对记者——对任何人都是。如果涉事警察真有违规行为,不要“护犊”;如果证据不明,他们不应成为舆论的牺牲品。

喧嚣之中,涉事警察李英东被撤职。但舆论并不买账。真相必须要证据,但证据链尚不完整。

小编翻阅了既有的媒体报道,对警察李英东是否打了记者,目前证据只有两样:一是记者的录音;二是医院的诊断书。录音中,记者喊“你打我。”警察说:“谁打你了?”接下来几声啪、啪,声源无从考证;从诊断书看,在一系列“未见异常”之后,有“右肘部软组织挫伤”“头部外伤”的表述。这个是怎么造成的?没有证据证明。

作为前记者,我理解记者采访“负面新闻”时,遇到当地警察时的那种焦虑。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因为职责所在,警察必须是直面社会矛盾第一线的“盾牌”。

记者的监督权值得捍卫,警察保卫社会平安的执法权,同样值得捍卫。

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但至少,应该基于真相。

小编注意到,另一个版本的事实经过,也在舆论场发酵:

不枉不纵是基本的态度。但在没有进一步证据之前,对准警察的舆论审判,即便是打着维护孩子权益的理由,也并不具备天然的正义性。

真相未至,请先别忙着站队!

第三句,对记者:舆论监督权必须保障,但高尚的目的仍然要经由过程的正义抵达,在法律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特权。

记者被视作“时代桅杆的瞭望者”。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用力透纸背的力量,给社会把脉,推动时代前行。从呼格案到聂树斌案,从棚屋中的无助呐喊到“大老虎”的落马前夜,无一没有记者的身影。无冕之王,当如是。

这也是为什么,舆论监督权,值得全社会去守卫。

但记者采访的底线是——依法依规。

一线调查记者通过暗访的方式获取一手证据,能够理解。但已经被学校方发现,暗访已然失败。面对不透露姓名的“可疑人”,校方有权怀疑二人有可能对孩子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谁知道糖里有没有毒?警方到来,将其带走盘问合理合法,不这样才是渎职。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九条,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民警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经盘问、检查,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可以将其带至公安机关,对其继续盘问。

小编咨询了一位负责校园安保的民警,他的答复很清楚:根据规定,未经学校许可,任何人不能进入校门。进入校门者可视为对学生有潜在威胁,学校保安可先行处置,同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有效处置。

今天,同样走红的还有一封信,叫《一个基层民警致甘南县委书记和中国教育报的一封信》。其中说道:

面对警察,二位记者仍拒绝透露身份,理由是“没有做任何违法的事”,警方肯定会采取强制措施。逻辑很简单:如果一个人自述没有违法就没有违法,那就不会有任何一个罪犯被绳之以法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记者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不要让今天的这句调侃成为现实:“给糖吃的不一定是坏人,还可能是记者。”

在规则面前,请先放下“特权”意识!

第四句,对舆论场:由于“刻板印象”,我们已经造成了多少撕裂,我们已经离真相越来越远!警察和媒体不该是敌人,一切都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甘南事件一火,进展不可谓不快:当地调查结论称,民警李英东“在执法过程中简单粗暴,推打了当事人”,县委书记随即道歉。

但舆论场上的互撕并未停止。谁在刻意挑拨警媒关系?警方重在打击犯罪,媒体重在报道真相,二者在追求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上,本是诤友!

真相只有一个。既不能让所谓“强者”借蛮力以凌弱,也不能让所谓“弱者”借舆论以凌强。透过这些纷纷扰扰沸沸扬扬,我们必须坚守法治思维,必须依法办事。让公平正义抵达每一个人,任何人都不应成为不理性舆论的牺牲品。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泛滥的善良,缺的是理智和克制。请照顾好你的善良,让它如玫瑰,鲜艳夺目,却也有刺的锋芒,能够守护正义。

法正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