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为什么可以在美国上市?
除开风风光光的路演,在阿里巴巴上市过程当中,真正可以拿出来讨论的,是阿里巴巴的市值总量估计,通俗一点说,也就是阿里巴巴的股票能值多少钱?
很显然,马云也不知道这个数字的精确值。因为在本周上市的最后一刻,由于投资者的需求非常旺盛,因此阿里巴巴向交易所提出更改招股说明书的要求,这家国内互联网领域的大型公司的定价区间从原来的每股60-66美元,提升到了66-68美元。
阿里巴巴的值多少钱?这个问题的背后,直接关系到国内电商市场的总量估值。
这是因为阿里巴巴这次上市的核心资产其实是淘宝及其衍生物天猫商城,到现在为止,这两家公司占有了国内网购交易80%以上的市场,是一家彻底的高份额领导型公司。
这个市场地位与淘宝的起点有关。在一定意义上,淘宝的历史就是国内电商的历史。2004年淘宝成立的时候,网络购物还只是一种可能性,国内与淘宝一同进入这个领域的企业,大概只有当当等少数垂直网站。就当时而言,只有马云和阿里巴巴才敢于尝试用“大市场模式”去搭建一个随便卖家卖什么的交易平台——对于一般的民间资本来说,这个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成本显然都太大了。
互联网作为一种购物方式在国内显山露水是在2008年,这一年网购交易总额突破千亿,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占比当中突破1%。而淘宝的“大市场模式”在所有网购平台当中占有绝对优势——大市场模式可以容纳海量卖家。而初期的淘宝买家们都很兴奋,这个平台上会出现很多他们想都想不到的产品品种,价钱也非常便宜。
这就是“大市场模式”的优势。早期淘宝出现时有很多卖家把这里当作了创业平台,而产品的多样性和价格战是这些规模很小的卖家可以在淘宝崛起的根本。到现在为止,淘宝的产品多样性仍然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不管是什么稀奇古怪的商品,只要顾客想到了,并且去淘宝搜索,保证已经有人在上面卖,而且常常已经是卖了很久了。
在随后几年,网购作为一种交易方式在国内的增速都是非常惊人的,差不多每年以50%以上的速率在增加。到2013年,网购交易总额突破了15000亿,在国内商品零售总额当中占比已经到了6.5%。
阿里巴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上市的。
超过5%的市场总值有什么意义?变化在于网购在相当一部分人群当中,已经从早期的先锋和时髦事儿,正在逐步变成一件平常事。我们已经可以把网络购物看成一个非常正常的交易方式放入流通业进行考察,而这就与阿里巴巴的估值高度相关了。
在国内20-30万亿的商品零售总额当中,网购能占多少比例?马云和王健林的“亿元赌约”其实就在赌这件事儿。作为个人,我是坚决站在王健林的这一边的。因为总体来看,互联网购物,优势在于它便捷、而且渠道总成本下降。不过无论如何,它是替代不了零售业人与人交易当中的乐趣的。因此在我看来,无论它如何改进,网购其实只是流通业的一个补充手段,市场占比不可能超过20%,也就是说,就我的判断而言,网购在国内市场的上限,交易总额大概不会超过5万亿,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尚有三倍左右的增长空间。
而对于阿里巴巴的投资者来说,更不利的消息,在于淘宝一直到很晚才开始变革早期的“大市场模式”。
“大市场模式”虽然给了淘宝以早期快速增长的优势,足以使它成为这个市场里绝对优势的领导者。不过只要经常网购的消费者,都会对淘宝一段时间内的假货盛行和不专业的服务非常恼火。
很不幸,这是淘宝“大市场模式”的另外一面,小规模卖家要拼价格战,拼到最后一定拼出假货来,而同时,小规模卖家因为要盈利,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服务的品质也一定会下降。而网购一旦成为常态,顾客对于产品的真伪、品质和服务的要求,则一定会提升。这是“大市场模式”下的小卖家根本无法满足的。
其实这种竞争过程,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当中已经看到过了。遗憾的是,马云一直到2010年才推出淘宝商城,2012年才意识到再用淘宝来命名B2C网购交易会有问题,进而把淘宝商城改名为天猫。
这使得阿里巴巴系旗下的网络交易到现在还是给顾客留下“不可靠”的印象。来自于京东商城、当当等一系列的网购平台,都由此获得了自己的发展机会。
与“大市场模式”相对立的网络交易方式,是“B2C”交易方式以及像凡客这样的垂直网购平台。这三种网络交易方式分别对应着实体性质的小商品市场、百货店和专卖店,回顾一下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在流通这一环节当中,未来并不属于与小商品市场对应的“大市场模式”,而恰恰是属于大型的百货店,和更为专业的专卖店。
而越过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这一个比例,也恰恰说明网购常态化之后,大一统的“网上大市场”淘宝,将会迎来一个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的时代,这个时候,正是一个精明的商业公司将其股份上市的时候。
马云的这种精明,其实在阿里巴巴历史上是有所表现的。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在港上市,很多兴高采烈投资于此的投资者发现,阿里巴巴上市的B2B业务自开盘之后就没有几天价格高过发行价的。
其实在内行看来,这几乎是必然的事情。阿里巴巴的B2B业务之所以红极一时,本身是因为中国实行出口战略的缘故。由于国内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有产品出口的需求,而又找不到国外客户,所以阿里巴巴的B2B业务作为一个交易平台才会极受欢迎。
而到了2007年,很多人都已经观察到,中国产品到此时已经席卷全球,造成西方很多国家初级劳动力就业困难。此时,西方各国政府已经纷纷采取措施对中国产品树立壁垒,出口战略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B2B业务是一个信息平台,它提供的是企业与国外客户认识的机会。从1999年创业,到2007年上市时分,西方有需求的大客户,其实已经在八年时间内被国内的中小企业顾客切分完毕了。
而这个时候,当然也是马云把这个业务套现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