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坝分布现状与防洪能力

12.4.1 堤坝分布现状

根据TM图像量算,全区(未包括长沙市辖区县)现有一线防洪大堤 2643.4 km,二线防洪大堤803.1 km,重点间堤1241.7 km。

堤坝类型分三类:①钢筋混凝土挡水墙,主要修筑于区内重要城镇河岸;②内坡护堤、外坡块石压脚或混凝土板铺盖大堤,主要分布于湖心区重点堤垸或流水冲刷、浪蚀较严重地区;③内坡无护堤,外坡无铺盖的自然草护坡大堤,主要分布于四口上游与长江沿岸蓄洪垸、东洞庭湖等环湖低岗地段。

险堤情况有四种:①风险堤,长度为458.1 km;②当冲堤,长度403.5 km;③浸漏堤,长度505.7 km;④两水夹堤,长度162.5 km。

12.4.2 坝基岩土类型

洞庭湖区***有防洪大堤3888.2 km,其基础岩土类型多样,主要有:

(1)四水冲积、冲湖积砂砾石为主的堆积土类:分布于四水河流入湖地段,上部粘土、粉质粘土,中部粉细砂,底部颗粒粗大的砾石层或卵砾石层。

(2)东部湖积中细砂为主的堆积土类:分布于东洞庭湖东部沿湖地带,上部为粘土、粉质粘土,下部为细砂或中粗砂。

(3)长江沿岸冲积中粗砂为主的堆积土类:沿长江呈条带状展布,上部为粉质粘土,下部为含粘土粉细砂、含砾中粗砂。

(4)四口洪泛堆积砂、粘土频繁互层为主的堆积土类:分布于安乡—南县一带,粉质粘土、粘土与粉细砂频繁交互出现。

(5)东西洞庭湖湖积淤泥为主的堆积土类:分布于东、西洞庭湖周围,主要为淤泥、淤泥质粘土、粘土,其次为粘土质粉砂、淤泥质粉砂。

(6)老粘土:分布于洞庭湖盆地周边地区,为网纹状、似网纹状粘土土层。

(7)基岩类:分布于湖盆周边地区,为泥岩、泥质砂岩、砾岩、砂岩、板岩、花岗岩等。

12.4.3 堤坝稳定性

洞庭湖区坝基险象类型主要有:①管涌;②沉陷;③渗漏。

洞庭湖区堤身险象类型主要有:①渗漏;②裂缝及滑坡;③崩塌。

通过对影响堤坝防洪能力的各单因素综合研究,根据稳定性指数,将洞庭湖区坝基与堤身的稳定性及堤坝综合防洪能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区域。

(1)不稳定区(Ⅰ)。指遇洪水易出现较大险情的区域,包括:①四水入湖三角洲多发管涌、砂砾石基础亚区(Ⅰ1),只能抵挡30年一遇的水位;②东洞庭湖淤泥类土软基础亚区(Ⅰ2),只能抵挡30年一遇的水位;③藕池河东支入湖三角洲多发管涌砂、粘土互层基础亚区(Ⅰ3),只能抵挡10年一遇的水位。

(2)较不稳定区(Ⅱ)。指遇洪水会出现局部险情的区域,包括:①目平湖—南洞庭湖易发管涌砂砾石基础亚区(Ⅱ1),能抵挡40年一遇水位;②东部滨湖易发管涌砂基础亚区(Ⅱ2),能抵挡40年一遇的水位;③东部长江沿岸易发管涌厚层砂基础亚区(Ⅱ3),能抵挡45年一遇的水位;④西洞庭湖粉砂质淤泥软基础亚区(Ⅱ4),能抵挡30年一遇的水位。

(3)堤坝较稳定区(Ⅲ)。指遇洪水时较稳定,但遇较高洪水位及洪水浸泡时间较长后,会出现局部险情的区域,主要包括四口易发渗漏泛洪沉积基础亚区,能抵挡45年一遇的水位。

(4)堤坝稳定区(Ⅳ)。指遇高水位、长时间浸泡均不会出现险情(漫堤除外)的区域,主要包括老粘土、基岩亚区,能抵挡100年以上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