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电影1942怎么样?

当今社会太急功近利,不重视文化。

——潘耀明明报月刊

-

我能力有限,敢写一些字,纯属自学和完善。

向“1942”及以下所有涉及影片致敬!

-

时代杂志创刊于1923。电影《1942》以一名美国《时代》杂志记者在中国的行踪为线索,描述了从1942年冬天到1944年春天的大旱。记者们的居住地之一是一座基督教堂,逃离中国的传教士在遇到信仰危机时也会回到这里。

当时,中国传教士问教会的神父:如果上帝总是不能获胜,那我为什么要相信他?

(来源:“1942”)

为什么?我想从另一部电影——《神小可的救赎》中找到答案。

记住,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我希望这封信能找到你,并让你身体健康。

——你的朋友?

记住,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我希望你读了这封信后身体健康。

-你的朋友)

——《肖申克的救赎》

被不公正监禁的安迪花了近20年的时间用石锤凿穿监狱的墙壁,他的狱友曾吹嘘说这需要600年。

(来源:《肖申克的救赎》)

安迪把石锤藏在哪里了?这是圣经。

-

当“1942”中的中国传教士用圣经按压小女孩的伤口并试图阻止血液流出她的身体时,她发现她仍然死亡。我想,那时的他一定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他像蝼蚁一样的无助,以及他内心信念的无用。

而且他还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我觉得魔鬼进入了我的身体。

当他给一个在逃亡途中死不瞑目的富人做弥撒时,他意识到无论他唱多少次“该放手时就放手,上帝就在你面前”,这个富人仍然无法闭上眼睛。他不得不说三个字:

“埋了它。”

这也让我想起《艾弗里之书》中的反派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一个他看不懂的盲文版《圣经》的场景。大概差不多吧?

(来源:艾弗里之书)

-

是什么造成了两者之间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

当我看到电影中的这个节点时,我隐约意识到一些事情——当连最起码的生存都无法保证时,女大学生不得不自己撕毁书本和论文来炖自己精心照顾的猫,她一直坚信的东西可能正在崩溃。或许,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旅程。

也许一个人的信念或信仰被摧毁后,就很难再被唤醒了,对吗?

当“主人”难以到达逃生目的地时,却被邻省官兵拒之门外。他弱弱地问:“那我怎么算是受害者呢?”

我不想得出以下观点:

对于那些没有道德意识的人来说,他们的恶行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根本不会引起内心的内疚,也逃脱不了心理规律的惩罚。——《南方之窗》“维护正义的社会机制为什么会失灵?”

面对暴力的威胁和金钱的诱惑,人们最容易产生保护心理并激发奴性。——南窗,“维护公平的社会机制为什么失灵?”

-

就像影片中的河南省主席,在吃力不讨好的困境中表达了这样的情感:“这官场不能再待下去了,我该缴械归田了。”旁边的助手提醒说:“总统女士,如果我们想解除武装,重返田野,也许我们现在真的会成为受害者。”

然而,他们的努力一定要白费吗?我认为不是。

影片最后,旁白说:“十五年后,那个小女孩成了我的母亲。从我记事起,我就没见过她流泪或吃肉。70年后,当我问及1942进行采访时,她愣了很久:“这些不好的事情我都忘了,为什么还要再写一遍呢?" "

-

毕竟,食人社会还没有结束。

所以,有时候被遗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