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的发现过程带给你什么启示

1950年因发现皮质激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两位获得者: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Philip Showalter Hench,1896年2月28日-1965年3月30日)。

1896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匹兹堡。1916年毕业于拉斐特医学院并获得硕士学位。随后进入美国陆军军医团,编入预备役,继续在匹兹堡大学攻读医学,192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和医院工作六年后,到德国留学。1928年起任梅奥诊所的大学医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中校军医,1946年退伍后任陆军军医团专门顾问,仍回梅奥诊所医院任职,进行医药研究工作。1958年从梅奥诊所退职,任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1965年3月30日在牙买加的奥乔里奥斯逝世,终年69岁。

亨奇在梅奥诊所医院,着重研究风湿病。他发现黄疽病人或孕妇原先患的风湿性关节炎都会减轻,就断定黄疸病或妊娠期妇女休里一定存在一种能抑制风湿病的物质被释放出来(因好奇,希望弄清楚疑问,最终获得诺贝尔奖)。他确认风湿病是可以治愈的,于是他就集中精力研究这个问题。起初他作了许多试验,如给风湿关节病患者注射黄疸病人的胆汁、注射性激素或输孕妇的血等,都没有成功。后来他从肯德尔博士那里看到关于“可的松”的论文,受到启发,决定进行试验,1948年到1949年他和肯德尔一起用可的松给风湿关节炎病患者作临床试验,终于获得成功。以后对可的松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治疗一般风湿病以至其他疑难病症的治疗与枪救。他在美国创立了风湿病学会,使风湿病研究逐步成为全世界医学界重视的问题,他成了全世界风湿病的权威。

由于发现和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的作用及其结构,1950年他和美国生化学家肯德尔,瑞士化学家赖西斯泰因***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Edward Calvin Kendall,1886年3月8日-1972年3月4日)。

1886年3月8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南诺沃克。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即在帕克戴比公司和纽约圣柳克病院任医生,并进行甲状腺激素的研究。1941年任明尼苏达大学附设的梅欧财团大学医院的生化部主任,后为部长,直到1951年退休。退休后为普林斯顿大学生化部兼任教授。1972年5月4日逝世于普林斯顿,终年82岁。

肯德尔于1934年从肾上腺皮质分离出皮质激素纯结晶,进而由此分离出20多种物质,从中得到化合物A、B、E、F四种类固醇。1944年根据肯德尔的方法,梅尔克公司大量生产出化合物A。1945年,梅欧财团和梅尔克公司研究,成功地将化合物A转变成E,使E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这就是治疗风湿病的“可的松”。1948年由亨奇博士和肯德尔博士合作,把可的松正式应用于风湿病患者,取得了显著效果。以后逐步扩大试验范围,证实了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许多炎症性疾病都有疗效。

果壳文章中的内容:

真正意义上的类风湿治疗方法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次意外的医学观察。

1928年,出生于匹兹堡的美国医生菲利普?亨奇(Philip Showalter Hench)成为梅奥医院风湿科的主任。当时,医学界对风湿了解甚少,大体上认为这是由某种病原体导致的传染病。所以,风湿科被称为“梅奥医院的软肋”。

亨奇一开始对怎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毫无头绪。直到1929年4月的一天,他接诊了一位同行病人。这位65岁的医生得了黄疸,奇怪的是,他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也消失了。亨奇只用了4周时间就治好了他的黄疸,而他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在接下来的7个月的时间里也没再出现。到了1933年,亨奇发现了7个类似的案例。1938年,他已经收集了38个黄疸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例。这些病人得黄疸的病因各不相同,但关节炎的症状都得到改善,而且改善程度只和黄疸的严重程度有关。亨奇还发现,怀孕和手术也会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最后,亨奇发现随着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的改善,病人的过敏现象也缓和了。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后来的科学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过敏一样,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过于活跃。

根据这些观察,亨奇开始怀疑当时主流的观点,也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传染病。他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人体自身的某种物质的失调引起的。亨奇猜测这种物质存在于黄疸病人的胆汁里,而对孕妇的观察则让他猜想这种物质是一种激素。亨奇把这种假想中的物质称为“物质X ”。

并不存在“物质X”,但研究总有它的意义。

亨奇不知道,它的这种推论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所以他想尽了一切办法用他认为含有物质X的东西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他让病人服用胆汁酸盐,喝人和牛的胆汁,甚至还把黄疸病人的血液(或许是药物浓度不够)输到风湿病人的身体里。不过基本都没有收到效果。

于是,亨奇希望能缩小寻找范围,搞清楚物质X到底是什么。然而,这需要大量的化学知识,作为临床医生的亨奇必须要寻找合作者。这时他遇到了梅奥医院的生理化学教授爱德华?肯德尔(Edward Kendall)。肯德尔曾成功地分离出了甲状腺素,后来开始研究肾上腺。当时,有几个原因暗示肾上腺可能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关。首先,那个时代的科学研究已经发现接受手术的病人在手术后肾上腺会增强活动。此外,缺少肾上腺素的病人会产生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类似的疲劳症状。

真的位于肾上的肾上腺。

亨奇和肯德尔开始着手研究肾上腺分泌的物质。到了1940年,他们提纯出28种分泌物,其中有4种会对动物生理造成影响,他们分别为之取名为A、B、E和F。不过,研究过程非常艰苦,提纯1克分泌物A需要3000磅的动物肾上腺。他们俩经过研究认为,分泌物E很可能就是他们想找的物质X。不过,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继续研究下去。

日渐白热化的二战拯救了他们的研究。当时有传言说,纳粹德国给他们的飞行员注射肾上腺激素,这让他们可以在4万英尺以上的海拔高度上飞行。而美国的情报机构也发现德国正从阿根廷大量收购牛的肾上腺。于是,美国军方决定支持研究肾上腺的分泌物。1948年,默克公司和一些科学家合作,终于合成出了9克化合物E。不过此时战争已经结束,而且战争中关于德国的流言最后被证实是假的。但默克公司为了合成这9克化合物已经花费了1400万美元,因此他们召集了一群内分泌学家,想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些物质。虽然亨奇研究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被认为和内分泌疾病毫无关系,但他还是在几个月后想办法搞到了5克化合物E。

亨奇和肯德尔很急切地开始验证自己的假说。他们选择了一位29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这位患者病情极为严重,只能依靠轮椅行动。她已经在医院呆了两个月,还声称在病好前都不会离开医院。1948年9月1日,她接受了第一次注射。4天后,她已经可以自己走出医院了。只用4天时间就让一个本来此生注定无法离开轮椅的人重获走路能力,亨奇和肯德尔的工作就像一颗炸弹传播开来。次年4月,他们公开了16个病例,引起了轰动,《纽约时报》的记者把他们的工作形容为“现代奇迹”。亨奇随后把这种神奇的物质X命名为可的松。1950年,亨奇、肯德尔和另一化学家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Tadeus Reichstein)***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关于可的松的工作,让亨奇(左)和肯德尔(右)获得了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