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儿童成长路上的摆渡人——观看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影片中的伊桑患有阅读障碍症,这使得他无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样阅读和学习,这导致他以一种固执的方式反抗,并通过不学习来隐藏自己的“无力感”。现实生活中,像他这样特殊的学生并不少见。也许现实生活中的“伊森”并没有阅读障碍和智商问题,但他们也表现出玩世不恭、不喜欢学习、不听管教、成绩低下。看来这些孩子天生不爱学习,和老师“打架”是他们的一大乐趣。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难道他们不希望自己学习好,被父母疼爱,被老师表扬,被同学羡慕吗?
绝不是这样的。
他们也渴望被接受,被关注,被认可,而他们的固执大多是伪装自己的外衣。电影中的伊森虽然不幸,却被人误解、委屈,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
然而,伊森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他的伯乐——尼克,在尼克爱的感召下,他重拾信心,终于大放异彩。然而现实中的“伊森”却没有他那么幸运。也许他们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过欣赏“与众不同”的伯乐,当然最后也不会有像伊桑那样的辉煌时刻。
在生活中,作为老师,我们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做呢?我想大多数人都会用批评和责备的方式来处理,就像剧中的人一样。他们会武断地认为自己生性固执,不是学习的材料。他们的存在只会影响班级和其他“听话”的好学生的学习。更有甚者,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是害群之马,想赶紧除掉。诚然,这样做没有错,也不会有人质疑或反对。这一切都很自然,但我们真的应该这样做吗?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一个孩子都不能少》。主人公魏敏芝的固执深深打动了我。虽然没什么文化,甚至有点偏激,但她坚守着自己作为老师的职责,诠释着教育的意义——一个都不能少。作为老师,我们面对的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有趣的灵魂。虽然我们很难像尼克老师那样用我们深深的爱去激励学生,但至少不能要求学生一律,用统一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发光发亮。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正如德国教育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职业的全部意义就是成就学生,点亮人生。希望我们都能找回初心,肩负使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