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协报的国际协报与萧红

▲叶君的《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中,写道:“三郎的稿酬、编务费所得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对萧红求助的冷淡,除了自感无任何力量帮助别人之外,还与他对社会现状有超出常人的认知有关。他此前曾在哈尔滨当过宪兵见习生,白天在街头、饭店纠察军事纪律,晚上到戏院、妓馆维持秩序,见过太多遭遇不幸的青年女子。或许,在他看来,萧红的遭遇不过是太过平常的女性落难罢了。”

▲丁言昭,在其著的《萧红传》(江苏文艺出版社)里说:“1932年底,《国际协报》举行新年征文活动,在萧军和朋友们的一致鼓励下,萧红写了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为征文,由萧军亲自交给当时在《国际协报》编副刊的方未艾和陈稚虞。《王阿嫂的死》描写勤劳、善良的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方、陈两人研究后,当即决定发表。可以说,萧红的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系着中华民族的魂。萧红开始踏上了艰难的文学征程。”

▲在贫困交加中,萧红生活。自1932年到1934年,萧红,在《国际协报·文艺周刊》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作品,引起文坛关注。萧红,踏上了文学征程,与萧军沉浸在饥寒交迫的蜜月里。但是,两萧,也上了日伪对进步文化人的迫害的黑名单,随时面临着被捕。于是,两萧,于1934年5-6月间,秘密离哈去青岛,结束了与国际协报的一段文学生涯。

▲回哈,汪殿甲(普遍的说法,则是“汪恩甲”),骗萧红东兴顺旅馆,半年多,欠债。汪,溜也,一去不归。当成“人质”,萧红被旅馆扣留,有被卖进妓院的危险。走投无路,写信,求救于报馆,当时《国际协报》的副刊主编裴馨园,把信转给萧军、方未艾等人,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与旅馆交涉,暂缓了萧红的境况。一封信,引出了萧军;一本书,引发了一段风花雪月清贫的爱情——裴馨园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萧一见钟情。接萧红出来,结为夫妻,或是萧军当时的想法吧。想赎人,但第一步必须还债才行。对于在“国际协报”帮忙的萧军而言,汪萧二人半年所欠的六百元,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穷作家,凑齐六百元,谈何容易!可是,萧红,仍就困居于旅馆。可以说,是1932年的那场松花江大水,救了萧红。一场大水,成全了一场爱情。

▲张毓茂的散文《暴风雨中救萧红》里,说“1932 年夏天,《国际协报》副刊收到一封女读者的求救信。这个女读者署名张乃莹,正被困在哈尔滨东兴顺旅馆里。和她同居的男人抛弃了她,不告而别,让她一个人承担六百多元的食宿费。旅馆老板见她付不出这笔巨款,要把她卖到妓院抵债。这个张乃莹就是日后驰名中国文坛的女作家萧红。”

▲萧红,被骗,在旅馆,面临着再次深渊,绝望中,只好向《国际协报》发出一封求救信。萧红,身陷囵鼯,不过是囚入一个比专横逼婚的封建家庭更大的牢笼罢了。萧红,早在哈读中学时,就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出走,却遭受出走以来最严重的尴尬。国际协报,萧军,给了一个“渴望春天的少女”以希望,而萧军则把这颗青杏从风雨飘摇中,呵护起来。萧红,趁着大水的混乱,逃离了旅馆,可谓绝处逢生。二萧,住进老斐家中,但又临产,分娩一女婴,无钱,孩子送人,逃离医院后,萧军发脾气,得罪裴馨园的家人,搬走。赤贫如洗,住在欧罗巴旅馆,困境超乎寻常。

▲“老斐收到信后非常同情这个不相识的女读者,便派萧军到旅馆探望。萧军按照信上所示的地址找到了萧红。萧红那时已是一个憔悴的孕妇,脸色苍白,神态疲惫,穿了一件已经变灰了的蓝长衫,赤着脚,拖了一双变了形的女鞋。她那怀孕的体形,显示她即将临产了。”(引用资料)

▲这个过程,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萧红始终被贫困与饥饿包围着,如果读了萧红的散文《欧巴旅馆》,便一目了然。这个阶段,正因为“国际协报”与萧军,萧红走上了左翼文学之路,正如张毓茂所说的“冷酷的环境使萧红从小就富于抗争精神。同时,也使她能够同情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和辛酸”。至于,萧红在《国际协报》发表过哪些文章,尚无具体资料整理的目录,但左翼文学的精神肯定影响了萧红前期的文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