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的匈奴为何会在历史上消失?

在人类历史上,匈奴民族一***四次建立强大的帝国。其中三次在亚洲:冒顿单于建立的匈奴帝国、两汉之际复兴的匈奴帝国、自称汉朝外甥的刘渊所建立的汉帝国(及改名后的赵)。最后一次在欧洲:阿提拉帝国。 其中,在这四大帝国当中,第一次的灭亡开始于五单于争立,争斗之后,只剩下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势力较弱,臣服于汉朝,与郅支单于相争,自此帝国首次灭亡。第二次的灭亡,开始于南边八部大人拥立日逐王比,之后炮制了第二个呼韩邪单于,再次称臣于汉,与北匈奴相争,帝国再灭。第三次,刘渊建立帝国在高原以外、长城以南的中国腹地,这一次的灭亡不再因为匈奴内部的纷争,而是帝国的旧部——羯人石勒造反所致。第四次的灭亡,则是内乱与反叛的结合,伟大的魔鬼阿提拉血崩而死之后,他众多的儿子为了王位继承而争斗不休,最终帝国的旧部哥特人,趁火打劫,在一场大战之后,占据阿提拉帝国的都城,之后虽有阿提拉之子邓昔力克的复兴,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再把帝国成败的追溯从直接的崩溃延伸到更远的没落,那么将会看到这四次匈奴帝国的没落,明显的分为三组:前两次的没落,除了内乱之外,更多的是因为长期的对汉战争;而第三次则是因为,曾经祖居蒙古高原的匈奴人突然之间眩晕于南方中国的种种财富,在极短的时间里被腐化了;而阿提拉帝国甚至谈不上没落,它仿佛是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突然之间死亡了,还没体会到精力衰竭、耳背齿摇的痛苦过程。 如此看来,要用相同的理由来解释这四次帝国的没落和崩溃,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一次次地来梳理的话,造成帝国衰亡最为显著的两个因素是内乱和对外战争。而每次内乱的根源,都起自帝国王位的争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兄弟如此,第二个呼韩邪单于也是如此,而阿提拉的子孙们争来争去,也是如此。每每看到这一幕,也许总会为了匈奴帝国因内争而最终衰亡而扼腕叹息。但是叹息之余必须思考的是,为什么他们非要争斗不休呢?这也许将要触及到帝国结构的内部。帝国王位的继承,似乎是没有特别固定的规律,如果说有的话,可能是日逐王比在争夺单于之位时所透露出来的传统:单于的弟弟和儿子都有继承王位的权利。但是,单于常常会有许多的兄弟和儿子,那么他死后,谁将成为匈奴人的领袖呢?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许多上代单于的兄弟或者儿子也会在世,这些众多的继承者在一起,却没有任何一位匈奴的统治者能够制定下来王位继承的规则,这能不为匈奴帝国的稳固埋下难以清理的祸根吗。 其实,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游牧民族建立的帝国,常常会出现这种问题,突厥、蒙古、女真都是如此,突厥和蒙古建立的强大帝国,也因此而烟消云散。女真人,最后在到了康熙的儿子雍正帝在位时,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此时女真人大多不再弯弓射箭了。 为什么游牧民族建立的帝国,总是难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要归结于游牧民族的天性。作为游牧民族来说,在草原生存中,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放牧,但是,牧草有荣有枯,当一块牧场不能放牧的时候,他们就得寻求新的牧场,然而牧场是有限的,之间必然有争夺。争夺带来战争。于是战争就成了游牧民族永恒不变的主题,而战争中的英雄,将会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所以,冒顿单于即位的合法性,建立在杀死父亲头曼单于之上,这就是匈奴的传统。即使是后世强大的单于或者国王,可以指定某个儿子或者亲属,作为左贤王,而后即位,然而草原更古老的竞争法则,将会打破这种指定。当左贤王强大的时候,尚可以顺利即位,否则便得与人相争了,由是内乱开始。 另外一个导致衰亡的显著因素是对外战争。其实,可用相同的道理来解释,这是游牧民族维持游牧生活的必然。如果匈奴人想继续游牧的生活,就必须有可以放牧的牧场,然而在长城以南、延伸到匈牙利平原的大草原,总受到北冰洋寒流的影响,在寒流侵袭的时候,大片牧场就会成为一片不毛之地,匈奴人如果想要继续生存,就不得不替他们自己以及骏马、牛羊,寻找牧场,或者食物。这个时候,他们的目光,就投向繁荣富庶、粮食充足的农业民族,在亚洲,这个目标是中国;在欧洲,这个目标则是罗马。然而,罗马和中国,毕竟是更为发达的农业文明,比起匈奴人游牧狩猎为主的文明形式来说,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一旦有机会,便会迅速恢复,最终给了落后的匈奴人以沉重的打击,本已脆弱的游牧帝国,在此打击之下,总是迅速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