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国度的作品鉴赏
《自由国度》的主题思想:在孤独与散失尊严中寻找“自由”。
《自由国度》有两重含义:自由既是现代人不安定、无家可归和与自己熟悉的环境日渐疏离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政治独立后的非洲国家无序、混乱的社会状态。
退休上校的言行是以“欧洲优越论”为核心内容的种族主义理论,这个顽固的殖民主义者认为:没有白人的管束,即使那些已经得到教化的少部分非洲人也是无法继续保持一种“开化的”文明人的身份的;当非洲人做错事情时,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对他们加以处罚。他的一句饱含嘲讽性的评价“这就是非洲”概括了他认为黑非洲大陆和非洲黑人一直以来都只是一片只配被外来高等种族驯化的野蛮之地和蒙昧之邦的偏见。
“殖民者每次说受殖者是一个孱弱的民族,言下之意,就是弱者需要保护。保护的概念也由此产生。不让受殖者参与管理,重要事务由殖民者来拍板,完全是为受殖者着想。为了避免人心惶惶,他们每次说到受殖者刁蛮、顽劣、偷盗成性,甚至有些暴虐时,总是要让大家明白,他不得不实施警察统治与峻法苛典。”奈保尔显然是把上校作为一个顽固的欧洲种族主义者和旧式殖民主义者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
对于绝大多数的非洲人来说,独立并未带来根本性的变革。所谓的独立是应该要打问号的。殖民体系虽然已经土崩瓦解了,宗主国在非洲遗留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文化等后遗症却使得这些国家依然深陷动荡和战乱的泥潭,依然只能充当宗主国的玩偶。鲍比在旅行途中遭遇暴行以及非洲不同部落之间的冲突说明所谓的自由的政治秩序已经消失不见,代之而起的是更大程度的放任无序。
对于小说的两位白人主人公来说,非洲这个自由的国度意味着经济自由和性自由。独立之初的前殖民地国家百废待兴,对于鲍比和琳达的丈夫来说,发财和飞黄腾达的机会显然要比英国多。同性恋者鲍比,在英国时就曾因为同性恋行为被拘捕过。而在这里,他可以利用一些小恩小惠和权势毫无顾忌地玩弄非洲男孩。而琳达作为殖民者马丁的妻子,不仅与上校关系暧昧,而且与一个叫卡特的美国人的关系也说不清道不明,甚至与上校的土著领班也有染。
在奈保尔的笔下,自由既是现代人不安定、无家可归、迷失方向和与自己熟悉的环境日渐疏离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政治独立后的非洲国家无序、混乱的社会状态。 在《自由国度》这个故事中,国王与总统只是对立的两派,善恶在此根本无法分辨,一切都已变得面目全非了,在白人的支持下,总统派出军队四处搜捕国王,并对国王的部落进行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内战给当地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生灵涂炭,村庄被烧毁,生存变成了灾难,连白人鲍比也不能幸免。童话色彩与现实主义交织在一起的冷酷笔法,使读者深刻感受到,非洲古老的神话和古老的价值都荡然无存了,到处都只是憎恨、怀疑、挫折、暴力、奴役。西方人看似处于局外,实则是幕后的黑手,殖民入侵破坏了有着古老传统的部落忠诚和传统信仰,殖民入侵打破了一个旧的世界,创造出来的却是某种连西方人也觉得不可理喻的世界。
在文学创作中,奈保尔总与大规模的社会冲突或暴力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不去直接描写,而将笔触更多深入的则是个体生命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因为这是造成当下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
象征手法
文学艺术中的象征,就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近、相似或者相关的思想、情感、概念。象征手法广泛运用在作品中,简单的语言因之而被赋予了神奇的暗示意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给人以启示,激发读者的无限想象。
作品中,两名英国人亲眼见证了部族之间的暴乱、政变与杀戮。作者巧妙地运用寓意开始了他的象征手法开始了小说的叙述:“在这个非洲国家,有一个总统,还有一个国王,”以这种形式开头,象征着故事的普遍性,暗指这种情况适用于许多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斗争给国家带来的混乱实际上象征着殖民体系解体后仍受西方世界控制着经济政治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混乱与无序。
故事中的人物鲍比、琳达和将军分别代表着白人自由主义、隔离主义和殖民主义。鲍比希望与非洲居民建立合作友善的关系。但当加油站的非洲童工不小心将他的汽车划伤时,他的白人种族优越感又暴露无遗,此时汽车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是身份的象征。
他到非洲的目的是寻找性的满足,实际上象征着表面追求平等的白人自由主义者内心仍有着殖民者的主人意识。而琳达则赤裸裸地体现着她的种族优越感,墨镜和除臭剂都是其奉行种族隔离主义的象征。大校进入了葬年,身体状况不佳,个人败落的状况以及肮脏的旅馆现状都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崩溃。殖民结束后的非洲没有找到合适的出路,所有非洲的城市都如书中描写:“弥漫着殖民的气息,在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无家可归。”这里的“自由国度”其实指的是殖民者撤退之后非洲大陆国家的政局动荡,部族屠杀和社会的混乱无序。
词语象征
奈保尔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和事件不单单具有其本身的特性,而是具有了一定的符号意义。作者借助这些外在事物,暗示一种广泛的、较为普遍的意义。如此以来,这些外在事物便具有了一定功能含义。叙事学把这种功能意义定义为“象征”。象征,是指借助形象含蓄地表达感情。
灌木丛: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灌木丛具有极其明显的象征意味,它是“野蛮”、“蛮荒”的代名词。在奈保尔的眼中,非洲正是一片部族相互残杀、政治独裁专制、人们思想愚昧落后和原始野蛮的丛林。不仅如此,丛林还将盗窃、杀戮、压迫、腐败、种族主义等等种种罪恶掩盖起来。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简称视角或视点,即叙述的角度,它指的是作品中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作为一种叙事框架,小说的艺术模式有其自己的结构,且这个结构又是通过一定的建构告诉读者,同一个故事往往会因为不同的讲述方式而变得面目全非,而在诸多的制约因素中,叙事视角的确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小说写作技巧中,视点(叙述者与他所讲的故事之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篇小说《自由国度》在讲述两个英国白人鲍比和琳达在参加完在首都举行的“社区发展研讨会”后一路驱车前往南方公署的所见所闻时为主采用了零视角,做到“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统一于叙述者。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客观性”。不仅如此,还将其与第三人称外视角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快要抵达南方公署的泥泞道上,鲍比和琳达遇到一群被打败的原国王的士兵沦落为囚犯时,小说描述道:“接着他们看见了囚犯。他们坐在地上,有些人面露沮丧,大部分人则光着身子。他们是国王这一部落的黑人,苗条而且骨架小巧,肤色极黑。他们穿衣遮体,修建道路。但是他们作为自由人曾经拥有的这种尊严已经被剥夺了。所有人身上都带着血迹和被殴打后的红褐色。有一两个人看上去奄奄一息。”在文本中,首先用第三人称鲍比和琳达的视角展现当时所看到的情形,然后用零视角的方式叙述了这些囚犯遭遇,这样通过视角转换的叙事策略使叙述者在一个新的层次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自由,更为广阔的叙述视野,从而更加灵活自如地表现了后殖民时代非洲的真实状况。
在小说中这种多视角选择充分地体现了叙事视角功用:“叙事视点不是作为一种传送情节给读者的附属物后加上去的,相反,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