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还在用吗
激光照排技术,就是将文字通过计算机分解为点阵,然后控制激光在感光底片上扫描,用曝光点的点阵组成文字和图像。
通俗一点来讲,实际上就是电子排版系统的简称。 电子排版系统的诞生,给出版印刷行业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使用激光照排系统不但可以避免铅字排版的低效益和对工人的健康伤害,其好处还在于它的易改动、成本低和效率极高等特点。
我国绝大多数的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在使用着这套系统,它比古老的铅字排版工效至少提高5倍。
汉字字形是由以数字信息构成的点阵形式表示的,汉字字体、字数比西方字母多,如一个一号字要由八万多个点组成。因此全部汉字字模的数字化存贮量高得惊人。
研制人员发明了一种字形信息压缩和快速复原技术,使存贮量减少到五百万分之一,速度大大加快。这一构思新颖的高分辨率字形、图形发生器和高速字形复原方法,解决了汉字激光照排的关键难题。
"华光"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1974年8月。
1975年5月北京大学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室,由王选教授等主持工作,综合运用精深的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历经15个寒暑,研制开发成功"华光激光照排系统",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
对实现中国新闻出版印刷领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它引起当代世界印刷界的惊叹,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应用激光照排系统后,报社的出版效益和报纸印刷质量大大提高,但仍然不能异地同步出版。
1989年全国只有三、四家中央级大报在外地设有代印点印刷,传版手段主要是靠航空和传真。可航空传版效率低下,传真传版信息失真严重。怎样使外地读者看上当天的报纸呢。
王选想到了北大自行研究制定的页面描述语言,他决策跨过报纸传真机,开发用页面描述语言传送报纸版面的创新技术。
经过几番努力,在1991年8月29日,北京大学与人民日报社合作,在北京和湖北日报社之间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报纸卫星实地远传试验。
到1992年底,人民日报社已通过卫星向全国22个城市传送版面。从此,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在同一天看上了《人民日报》。当时,规模如此大的、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在中国报业中属第一家,在西文报业中也很少见。
这一新技术物美价廉,很快在国内推广开来。到1994年,有大约100家报纸实现了远程传版。当前,我国绝大多数报纸都采用这种方式将报纸版面远传到外地,极大地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