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步入政坛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孙当选为试点县议会议员,1908年9月当选为直隶省咨议局议员。咨议局成立时,孙以合法参政的身份,建议以直隶咨议局的名义,派出各省咨议局的三、四名代表,组成全国咨议局联合会,以协调行动,扩大政治权力。首先,江苏咨议局邀请孙赴沪聚会,孙当选为代表。会议决定发函要求政府迅速召集议会制定宪法。孙说,他愿意带领代表们以第一名的身份签名。如果政府怪罪他们,那就由他自己承担。于是在6月1910 65438+10月16(元年十二月初六)决定由16各省55名代表进京请愿,由孙率领。
1910初夏,信访代表团在北京成立信访代表大会,吸引各界人士参加,发表了约15000字的意见。同年2月底,由孙牵头,又上书,要求在一年内召开代表大会。十多天后,清政府颁布法令,断然拒绝了代表团的要求。3月,远在海外的梁启超派徐佛苏赴京,与孙取得联系,并担任同志会机关报《国民通报》的编辑。以后,请愿同志会逐渐形成两派:一派是以孙为首的自治派;一是以梁启超为首的宪法学派。在请愿活动中,两派的潜在意图有相当大的距离,自治派起主导作用。请愿同志会的代表团迅速增加到150,以孙为首的六人当选为领袖。
1910 6月16日,代表团领导再次向都察院递交请愿书,仍由孙领导,代表10系统30多万人。请愿书批评摄政王的二月圣旨,主张国会必须能够监督行政,声称君主不会被国会允许,虽然他想自私。他还斥责清政府对宪政缺乏诚意,敷衍了事。
1911 5月,信访同志会代表开始组织宪法联谊会。6月4日,成立大会在北京湖广会馆举行,选举产生了孙、、雷奋等6名官员。总部设在北京,各省都有分公司。
1911年10年10月10武昌起义震惊了整个封建专制政权。孙和多次致函各省咨议局,敦促和支持武昌首义军。上海起义后不久,陈被任命为上海总督,孙被召到上海。他和陈、宋、白烈武决定继续以同盟会、同盟会、西安友协、咨议局的名义,向各省通电或派人催促尽快起义,以支持和扩大武昌起义的成果。
辛亥革命结束时,孙因母亲生病在家,回天津参加丧礼。未竟的事业,委托给上海的直隶咨议局、江苏咨议局负责人。根据旧习俗,母亲必须服丧三个月。同时。直隶省议会也正式成立。当时同盟会的重要成员如黄兴、宋等都不同程度地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孙也有过放松的想法,在亲朋好友的劝阻下,他没有回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