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消亡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一部特别会吃的电影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极难去评说的影片,和所有那些带有强烈个人化标签的导演一样,比如姜文,他们视电影为手中把玩之物,不是说不严肃对待,而是表达欲望过剩,情感和想法溢出,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私人情绪流露的太多,对观众而言有时可能并不是很友好。
即便如此,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很多方面都非常出色的影片 ,一是故事完全脱离开政治,干净的述说了帮派的战时生存之道。 没有外层关系的制约,全部是内化的情感依存,道出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下,对人性的压迫和每个人内心无处逃遁的挣扎。
二是拼图式的剪辑,当你知道一些人的结局之后,再去回看他的前世,真亦假来假亦真,会别有一番味道。
三是对食物的处理,太精彩了!全片一***着墨三种饮食,一是上海点心小吃,二是日本料理,三是重庆菜。中国人吃个饭喝个茶真的是太复杂的一个事儿了,内含乾坤,万不可掉以轻心。
电影中六个关于吃饭的段落可谓一段比一段佳,开篇葛优动真格儿前先请赵宝刚吃了顿点心,吃点心,精髓在于一叠落一叠,凡常人家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而这顿却吃出了“断头餐”的感觉。
浅野忠信在自家馆子中展现了一餐简单的日本料理精致繁复的制作过程,做料理时穿的衣服,刀工,摆盘,食用的姿势都极度考究,他对待一只来访野猫的态度,和后期的一系列变态行径造成的鲜明反差,同《帝国的毁灭》中表现希特勒和善地对待亲信及下属打字员的作用一致。
圆桌餐,章子怡眉飞色舞地给大家讲述着第一次拍电影的经历,“一家人”表面和气的围坐在一起,由于该段落是倒叙回来的,大家都知道后面发生什么了,但是又不知道全部的真相,这顿饭吃出了“最后的晚餐”的意思。
然后就是闫妮带着袁泉最爱的点心去当说客,替传说中的戴先生向袁泉提亲,而袁泉摆弄了一下盛点心的盒子,点心分毫未动。
最精彩的来了,浅野忠信密藏章子怡,有一段终日吃饭-“啪啪啪”-吃饭-“啪啪啪”...的循环快切,处理方式甚至可谓有点鬼畜。“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人类两种原始欲望的终极体现,是对现实世界中罪恶感赎罪式地释放。
最后就是葛优和袁泉一起安全来到重庆后,两人一起吃了顿饭,互拉家常后袁泉坦白了她对食物的态度,“我喜欢上海,所以喜欢上海菜,不喜欢重庆,所以讨厌重庆菜。”喜欢一个菜系,往往是因为眷恋一座城市,而眷恋一座城市,多半是曾在这座城市里深爱过一个人。
只有袁泉吃饭是吃心情呢,不为了果腹,不为了赎罪,不为了掩护打哑谜,可导演心狠,没让观众一睹美人开开心心吃一顿痛快饭的场面,实在是遗憾的很。
四是音乐的确是有点好听,不过音画贴合度不是很高,略微有点MV即视感。一首《Take Me to Shanghai》让我这个重度上海情结患者听得差点醉掉。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曾拍出过被评为学院史上最牛x毕业作品的程耳,学院味浓到化不开,一部电影下来,迷影态度昭然若揭,致敬的部分太多,对《教父》整体基调的模仿,熟练运用昆汀的暴力美学和马丁斯科塞斯的分镜,作为一个进阶中的青年导演,这种形式上的借鉴无可厚非,而且确实看的很过瘾。而我最爱的一个致敬是最后葛优过安检,双手高高举过头顶,仿佛是他对时代、对历史、对自己前半生投降的一个仪式,认命了,李安《喜宴》的最后也出现了同一幕,郎雄亦是在过安检时高高把手举过头顶,给放出了“我认输了”的一个信号。 可见,多厉害的人,都不得不臣服于安检啊!
后来跟朋友聊起此片,“罗曼蒂克”到底是指什么,他说1913年对于欧洲是个分水岭,一战前欧洲极致地美好,从而让人感慨一战后的繁华落尽。 “罗曼蒂克”的消亡其实也有这么一点意思在里面。如果有人这么去处理1937年之前的上海,可能会很有意思。
小菱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