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如何用音乐构建对空间的想象的?

这个月最令人兴奋和庆祝的事件是神舟12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宇航员第一次进入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太空探索。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仰望星空,对穹顶之上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当科技发展到支持人类真正进入太空,看到其中一部分的时候,我们依然对这个未知、神秘、宏大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和探索的欲望。

科学家拍摄各种精美的照片和影像,尽可能满足我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同时试图通过听觉手段建立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和想象。

科学家将音乐送入太空。

从人类能够进入太空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尝试用音乐与宇宙建立联系。

1964年,美国歌手弗兰克·辛纳屈的翻唱歌曲《带我飞向月球》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经由阿波罗送上月球,成为第一首在月球上演奏的人类歌曲。

并且,众所周知,在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的时候,太空中播放了中国特色歌曲《东方红》。

那一年,许多中国人在收音机里听到这首来自太空的音乐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七年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再次向太空发射了旅行者1和旅行者2号。这两个探测器的目标是飞向太阳系外的行星,甚至更远。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们分别在两艘飞船上携带了一张名为“地球之声”的黄金唱片。唱片包含了55种不同语言的地球人的祝福,各种天籁之音,以及90分钟来自世界各地的古典音乐。

其中有巴赫的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贝多芬的第一命运交响曲、中国古琴《高山流水》等三首作品。

科学家试图让这张黄金唱片承担起人类与宇宙、星系沟通的使命,其中音乐作为语言之外的情感表达工具,被赋予了最重要的责任。

目前旅行者1已经穿越太阳风顶层,在距离太阳211亿公里处,处于与人类半断开状态。预计2025年将完全失去联系。

也许是很久以后的某一天,在特别遥远的宇宙某处的一颗小行星上,生命发现了我们发出去的黄金唱片,这样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相遇,是如此的感人和精彩。当然,如果你理性思考,你也应该知道,这些尝试可能只是科学家浪漫美好的想象。

现实是太空中没有空气,根本不可能传播声音。所以,在现实空间里,无论放多少音乐,运动多么激烈,一切都是无声的。

我们之所以能听到太空中播放的《东方红》,是因为太空中的播放器发出相应的电磁波信号,由大型地面站接收,然后转换成声音。

这样,科学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宇宙的“可闻性”。他们用仪器记录下太空中的无线电波、等离子体波和其他波,然后将数据传输到地面对波进行编码,这样人类就可以听到一些来自太空的声音。

来自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们试图利用这种听觉技术来帮助视力障碍者建立他们对空间的想象。他们利用空间数据编制宇宙的声音,以此为基础创作音乐剧,然后将音量与星星的亮度、音调、颜色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可听见的空间世界。

不要限制你对空间的想象。

此外,另一种常见的满足我们对空间想象的方式是通过电影。

随着人类对太空认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太空科幻电影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这些电影结合了艺术手段,试图最大程度地满足我们了解空间的欲望。

在影片中,音乐的运用也是从听觉角度构建人类对空间认知的重要一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类电影看多了,很容易对所谓的“太空”音乐产生很深的刻板印象。比如电子音乐或者电子合成音效会很自然的在你脑海中响起,仿佛只有这样的音乐才符合空间环境。

长期以来,电子音乐和太空主题似乎是一种固定搭配。

原因可能是相比其他音乐类型,电子音乐更时尚,对科技的依赖更深。所以,有了一定的科技感和未来感,空间就可以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未知和陌生世界的感觉。

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联想和组合是错误的。利用电子音乐的特性来突出空间的神秘和未知,也是人们利用听觉对空间想象的一种探索。

但如果空间主题与电子音乐或电子合成器音效捆绑在一起,想象空间就会变得狭窄。

我们之前说过,宇宙是寂静的。而在这种寂静中,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有着可以超越一切、不受限制的创造力。

正是电影《2001漫游世界》的出现,打破了电子音乐与太空电影的固定结合。电影上映前夕,导演库布里克突然把配乐改成了古典音乐《蓝色多瑙河》。

这种温柔优雅的华尔兹并没有像大家习惯的那样体现出空间的神秘、陌生和不安,而是与电影画面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和谐,营造出了不一样的意境。伴随着《蓝色多瑙河》的音乐,车轮形的空间站在蓝色地球的背景下,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漂浮、游动,像一条河流,壮丽、宁静、充满力量。这也让更多的人突然意识到,太空之旅并不总是激烈的冒险,也可以是如此优雅和愉快。

如果说《2001太空漫游》是库布里克有意识地重构大众对太空的听觉想象,那么《星际穿越》的导演诺兰从一开始就没有对太空音乐设置任何限制。

当他找汉斯·季默制作电影配乐时,他说这部电影是关于父女之间的感情,没有透露任何关于太空和科幻的内容。

汉斯·季默一改之前管弦乐与电子音乐结合的华丽创作风格,走向极简主义。只用两个简单的乐器,钢琴和管风琴,就能细腻动人地处理情绪。钢琴缓缓进入,旋律简单而重复,风琴像父亲一样低语,充满离别和悲伤。

令人惊叹的是,这种细腻的情感巧妙地融合了空间中的科幻感和神圣感。

这要归功于他在创作中使用的风琴。古老精致的巨型乐器与精密的宇宙科技不谋而合;同时,该风琴通常用于教堂,其神性与宇宙的神秘和未知相呼应。

《星际穿越》全片的配乐由声学仪器完成。风琴的运用不仅承载着影片中宏大、未来感的展现,还因其独特的呼吸感而产生巨大的情感吸引力,让人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这部电影的配乐也让汉斯·季默和导演诺兰在影视配乐的探索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即使《星际穿越》的评分如此优秀,也不代表太空题材的评分只能固定在这样的风格和类型上。

就像我们的视频发布后,评论里提到爵士乐也很适合表达空间;有人认为中国的特色乐器“福”也非常适合神秘空灵的空间。这些都是关于太空的美好想象。

是的,寂静的空间就在那里。它从不被束缚或限制。每一个充满自我的表情,都可能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真正的创作不局限于某一个题材,不局限于什么样的套路,而是为你想表达的东西服务,然后选择如何表达。只有这样,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音乐才能有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