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被动的文言文
1. 文言文如何表示被动
被动句的表示方法,文言文有两种与白话文相同的方式,有 四种特殊的方式。
两种相同的方式是:一、用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内容。 如:“……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
(《荀子?天论》)(那么,天 地会被人管辖,万物会被人役使。)“官(管)”与“役”都是主动 形式而表示“被官”、“被役”的内容。
二、用“被”表示被 动。如:“忠而被镑”(《屈原列传》)(忠诚却被诽镑),此 “被”,还保存“遭受”意义;“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 新语》)(祢衡被魏武帝曹操贬谪为打鼓的小吏)。
文言文特有的四种方式是: (一) 在动词后面加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以表示被 动。 如: ①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 蔺列传》)(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你被赵王宠爱,所以燕王想跟 你交朋友cO ②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 战》)(我不能奉上吴国的全部土地和军队,受别人控制。
) “幸于赵王”即被赵王宠幸;“受制于人”即被人控制。 (二) 在动词前面加“见”,表示被动。
“见”基本相当于 “被”,有时两者对举成文。如: ③ 汝可疾去矣,且见檎!(《史记?商君列传》)(你要赶快 离开这里,否则,将被捉拿!) 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老实 而被猜疑,忠诚而被诽谤,能够做到没有怨恨吗?) (三) 既用“于”又用“见”,形成“见+动词+于+主动 者”的表被动格式。
如: ⑤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我真怕被 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我会长久地 被学问高深的人耻笑。)
(四)用“为”或“为……所”的形式表示被动。如: ⑦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他为人老 实不善说话,就被奸猾的差人上报充当里正的差事。) ⑧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兔子再也 不能得到,却被宋国人耻笑。) ⑨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吴巨是平凡的人,又处在偏僻的郡县,马上将要被人呑并。 ) ⑩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不这样做的话,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沛公俘虏。) 例⑩“为”字后省掉了主动者(沛公),与“所”紧连在一 起了。
上述四种方式,也可概括为三个字及两个格式。三个字是 “见”、“于”、“为”,两个格式是“见……于”式,“为…… 所”式。
2. 古文句子中的被动意义如何表达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文言文中"坐"可不可以用来表示被动好像不可以哦! 文言文中坐的解释: 1.一种坐姿。
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 2.座位。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 3.犯……罪。 4.因为。
5.诉讼时在官吏面前对质。 变被动的词: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缉掸光赶叱非癸石含将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4. 文言文被动句被动句中用“为”表示的比如什么为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被动句的文言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无标识的被动,需要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例如:韩信拜大将。
予羁縻不得还 (《指南录后序》)
兵挫地削 (《史记· 贾生屈原列传》)
6.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哪些一、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但是)秦国(答应给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二、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1、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文公·传十三年》译文: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2、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译文::吴广向来爱惜人才,士卒大多是被他用。
三、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译文: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译文: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农历三月十五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文: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大军,被别人控制。 四、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例如:1、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译文: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被兵势所逼。
2、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译文: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傅说从建筑工作中被选 *** 的,胶鬲从鱼盐买卖之中被挑选出来。
五、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译文: 所以在国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司马迁 《屈原列传》)百度百科--文言特殊句式。
7.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哪些文言中的被动句例析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的被动句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用“于”“受……于……”表被动
这是文言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形式。例如:
1、不拘于时,学于余。(第一个“于”)(《师说》)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4、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5、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屈原列传》)
6、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8、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二)、用“见”“见……于……”表被动
1、秦城恐不可得,徙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2、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
3、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4、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同上》)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8、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
9、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三)、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为”引出动作主动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4、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5、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
6、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上)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陈涉世家》)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1、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牧羊》)
(四)、用“被”表被动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即通过句中动词本身,在意念上形成被动,有人称为意念上的被动。这类被动句要根据语境,揣摸从上下文意做出判定。例如:
1、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举,被攻占。)
2、洎牧以谗诛。(《六国论》诛,被杀。)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被举荐。)
4、盖王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拘,被拘禁。)
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诛,被杀。)
6、武留匈奴凡十九岁。(《苏武传》留,被扣留。)
7、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任,被任用。)
8、大臣无罪夷恶灭者数十家。(《苏武传》夷灭,被杀完。)
9、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举,被举荐。)
10、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婴,被……缠绕。)
1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许,被允许。)
8. 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如:
(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动词前加“见”。如:
(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4)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见”往往与“于”字配合,由“于”引进主动者。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韩非子·难二》)
3.动词前加“为”引进主动者,或直接加“为”,不出现主动者。如:
(7)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字还常与“所”字配合使用,形成“为……所”式。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记》)
(10)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为”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于”或者“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者“为……见”式:
(11)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吴世家》)
(12)烈士为天下见善(赞美)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4.动词前加助动词“被”表示被动。这类句式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14)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后来,“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构成“被+施事者+动词”式(这时的“被”应看着介词)。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16)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颜氏家训·归心》)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17)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礼记·坊记》)
(1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于、见、为、被)三式(见……于、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风至苕折。(《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如:
(21)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22)会延年家收(《汉收·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类是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如:
(23)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24)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25)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此外,还有一种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如:
(26)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