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的演讲稿

为什么化学是当代生活和美好未来的重要支柱?在应对21世纪人类***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等诸多挑战中,化学肩负着什么样的责任?化学的前景怎样?届时,陈懿院士将一一解答。

研究化学的人,都知道陈懿院士,他与傅献彩教授主编的《物理化学》一书(1961年),曾被选为中国首批统编教材,对中国高校的物理化学教学产生过积极影响;他支持建立计算化学实验室,并参加了“计算机模拟贵重仪器教学”软件的研究,他倡议并组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中级化学实验室……

陈懿本人则长期从事催化、介观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结合穆斯堡尔谱学的应用开展催化研究开始,一直到2000年前后,他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介观化学,开展了纳米和介孔催化材料、光电材料的研究,可以说,他一直身处化学研究的最前沿。

100年间,化学家们“创造”了2340万种化合物

美国有机化学家、有机合成之父伍德沃德曾经说过,“在上帝创造的自然界旁边,化学家又创造了另一个世界”。

沉浸在化学世界中的陈懿院士如何看化学?

关于化学研究,陈懿说:“顾名思义,化学就是研究变化的学问,是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和应用的基础上,控制其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去变化。化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创造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他曾经给出一组令人惊叹的数据:1900~2000年的100年间,化学家们合成或分离的化合物,从55万种增加到2340万种,成为人类健康和生活的重要支撑。

应对人类三大挑战,方法与手段离不开化学

然而,化学的贡献常常被低估。《自然》杂志曾在2001年出版的一期刊物上指出,化学的形象被其交叉学科的成功所埋没。陈懿举例说,人们通常认为原子能是物理学的贡献,而事实上,在这一领域先后被授予的6个诺贝尔奖中,有4个化学奖、2个物理奖。人们通常认为,C60与碳纳米管的发现只是应用物理或纳米科学的贡献,事实上,正是因为发现了C60结构,斯莫利被授予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在陈懿眼中,没有化学的世界难以想象:合成纤维年产量1500万吨,远超天然纤维;抗菌药物磺胺的问世,开创了合成药物时代;奠定现代农业基础的合成氨,也许将出现第四个诺贝尔奖……这一切,都是化学之功。

他说,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正日益面临人口增长、能源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三大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很多部门协同作战,但其方法和手段绝对离不开化学。“化学已经并正在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在应对21世纪人类***同面临的挑战中依然肩负重任。”他对此坚信不疑。

如果你对化学深感兴趣,如果你期待发现化学中的神秘世界,如果你想知道化学如何开创人类新未来,4月16日,浙江省科技馆4楼科普报告厅,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