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分数除法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数除法教案 篇1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解决问题;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求比值一化简比,以及比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比较系统大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回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不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基本上完成了分数加、减以及分数乘法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

 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备注

 活动一:

 出示例1

 每盒水果糖重100克,3盒有多重?

 1、读题理解题意

 2、列式100*3=300

 3、把乘法算式改成两道除法算式

 300/3=100300/100=3

 4、用千克做单位怎样列式?

 1/10*3=3/10

 5、|用同样的方法改写成除法算

 小结:分数除法的意义

 活动二:

 出示例2

 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自己试着折一折,算一算

 1、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5,就是2/5

 2、把4/5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4/5的1/2,也就是4/5*1/2

 3、根据上面的折纸实验和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略)

 活动三:

 巩固练习:

 1、31页做一做1、2

 板书设计

 略去设计

分数除法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读题说得数.

 3.2+1.680.8×0.514-7.40.3÷1.54.8×0.02

 7.8+0.91.53-0.70.35÷150.4×0.80.8-0.37

 2.口述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

 (1)把40棵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栽,每组栽多少棵?

 (2)把8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探究新知.

 1.新课导入.

 出示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板书:1÷3

 教师提问:1÷3的结果能用准确的数表示出来吗?怎么办?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就明白了.(板书、分数与除法)

 2.教学例2.

 (1)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3,即把1米长的钢管着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用分数来表示,1米的就是米.(板书米)

 (2)学生完整叙述自己想的过程.

 (3)反馈练习.

 ①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多少?

 ②把1块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多少块?

 3.教学例3.

 出示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1)读题列式:3÷4

 (2)动手操作:怎样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呢?

 (3)学生交流.

 甲生: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块,然后把12个平均分成4份,再把3个拼在一起,每份是块.

 乙生:把3个圆放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后,剪下其中的一份,再把1份中的3个拼在一起,得到每个分块.(在3÷4后板书块)

 (4)看图根据乙生分饼的过程说出表示的意义.

 ①乙生把3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一份是3块饼的,即

 ②甲生把1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是.

 (5)都是,意义有何不同?(结合算式说出的`两种意义)

 明确: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还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

 (6)反馈练习:说说下面分数的两种意义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教师提问:怎样用分数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呢?

 学生归纳: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做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也就是说分数既表示分数的意义,又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板书:)

 教师明确: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2)讨论: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什么要求?

 (3)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分数可以用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其中分数的分子相当于(),分母相当于().

 2.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式的商.

 4÷511÷1327÷35

 9÷913÷1633÷29

 3.列式计算.

 (1)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2段,每段长多少米?

 (2)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数表示)

 (3)小明用15分钟走了1千米路,平均每分走几分之几千米?

五、布置作业.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7÷1216÷4925÷249÷9

分数除法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分月饼来导入新知,再通过实例验证,自己总结归纳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注重对算理的探究。

 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根本。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借助除法的意义和直观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0除外)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体会“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还教会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以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

 2.突出自主探究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再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还可以使学生对“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更深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除法(二)(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4张饼,平均每人得到了2张;还是同样的4张饼,平均每人得到了1张。你能猜出两次分别是几个人分的饼吗?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新课,生动地呈现例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探究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57页上面例题。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明确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每2张一份,可分成几份?4÷2=2(份)

 每1张一份,可分成几份?4÷1=4(份)

 (3)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①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圆形纸片代替饼,画一画,分一分,完成填空,并汇报自己的分法。

 生1:我把每个圆都平均分成2份,一***可分成8份,可以用算式4÷=4×2=8(份)来表示。

 生2:我把每个圆都平均分成3份,一***可分成12份,可以用算式4÷=4×3=12(份)来表示。

 ②观察算式,明确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下面两个算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4÷=4×2=8 4÷=4×3=12

 小结: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独立完成整数除法的计算,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借助画一画、分一分的方法完成除法到乘法的转化。通过自主观察、小组讨论交流,真正理解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1)出示教材57页中间例题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前两行,讨论、交流表格中各项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组织学生填写表格。

 (4)讨论:从表格“算式”一栏,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算一算,巩固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教材57页下面例题。

 (2)汇报交流,说明计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能约分的要约分)

 ⊙巩固练习,提升反馈

 完成教材58页3题,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58页1、2题。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二)(1)

 4÷=8 4÷=12

分数除法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4、学习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5、加强列方程的思维训练。

 6、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复习与准备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六年一班有15人参加了合唱队,占全班人数的1/3,六年一班有多少人?

 (2)、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5人。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活动二:出示例2

 一、

 1、审题。

 2、看例题的插图,理解题目的意思,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3、分析题意,说说你对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1/4这一条件的理解。

 4、理解数量关系

 二、

 1、分析、解答

 2、说说数量关系。

 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解法。

 小结:关键是搞清哪两个量比较,谁多谁少,多或少了谁的几分之几。

  活动三:

 巩固联系:

 1、41页7、8题

 2、41页10题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联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联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确定单位“1”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

 3.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二)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一)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联系.

 4.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

 (2)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

 (3)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二)练习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 .果园里一***有果树多少棵?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图并分析数量联系

 3.列式解答

 解1:设一***有果树 棵.

 答:一***有果树640棵.

 解1: (棵)

 (三)教学例2

 例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钱?

 1.教师提问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

 (2)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上衣价格的

 3.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联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4.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5.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元)

 6.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联系式来列式.

 不同点: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联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

 (一)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联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米)

 (二)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 ,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三)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 .今年、去年***植树多少棵?

 1.演示:分数除法应用题

 2.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五、课后作业

 (一)一桶水,用去它的 ,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二)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 .钢笔价格是多少元?

 (三)一种小汽车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行140千米,相当于一种超音速飞机速度的 .这种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