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名字的由来
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壮族自称因地而异,有“布爽”、“布壮”、“布侬”、“布曼”等20余种,解放后,统称“僮族”。1956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壮族”。
1956年,在酝酿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时,当时壮族的“壮”字还是“僮”字。周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僮族’的‘僮’字有两音,一个是‘zhuang’,一个是‘tong’,容易读混;特别是它还含有‘仆人’的意思,如‘书童’,显得‘对少数民族不尊重’。这也反映了旧社会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
现在,解放了,少数民族和汉族—样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对少数民族要一视同仁,改变错误的看法。因此,我建议将‘僮族’的‘僮’字改为‘壮’字,它的意思就大变了,不仅是健壮、茁壮的意思,还有充满活力的意思。我们就是希望壮族兄弟身体健壮,壮族自治区发展蓬勃向上,好像充满活力的青年人一样……”
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周总理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停下来,然后笑吟吟地说:“我说的只是个意见,大家再考虑考虑,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看怎么改更好一些?”
后来,大家都同意了周总理的提议,在1958年广西顺自治区成立后把这个字改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