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生平事迹,获奖理由及颁奖词
1.平凡至伟——卓琳
原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邓小平同志的夫人。2009年逝世。
颁奖词: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原上的琼英。携邓公手58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一生相夫教子,为家付出,为国退隐,为国民树典范。她安静的站在伟人背后,她是平凡的妻子,更是伟大的女性。主要事迹:
1937年,卓琳离开北平辗转到延安。
1939年卓琳结识邓小平并与之结为连理。为支持抗日,鼓舞士气,卓琳在枪林弹雨中紧紧跟随着邓小平,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
解放后,邓小平成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卓琳依然默默无闻甘当无名英雄;
十年动乱中,卓琳陪伴邓小平在江西度过流放生活;
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她亲自赴港见证香港回归。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毅然把个人的10万元积蓄捐给汶川大地震灾区人民。
2\壮志凌云——宋文骢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歼-10飞机总设计师。
颁奖词: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强国信念充满他的血液,如今他的血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 。他怀着千里梦想,他还会出发。
主要事迹:
1960年,宋文骢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型号总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
20世纪60年代初,宋文骢就和同志们一道首创了我国飞机设计第一个气动布局专业组,并由他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
80年代中后期,上级发文提出要研制一种适合我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
2009年,歼-10在国庆阅兵中大显身手,让世界瞩目。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具备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战斗机。随着歼-10 飞机的研制定型和装备部队,我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
3\母爱最真——阿里帕·阿力马洪(维吾尔族)
新疆阿勒泰清河县清河镇退休干部。
颁奖词: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
主要事迹:
从1963年收养邻居家的三个孤儿开始,维吾尔族阿妈阿里帕含辛茹苦,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
1977年,阿里帕的妹妹在医院门口发现了贫病交加的王淑珍,将她领回阿里帕家。一年后,小淑珍的回族兄妹王作林、王淑英、王淑花也来到了阿里帕家。 1989年,小淑珍的继父金学军也去世了,留下金海、金雪莲、金花三个汉族孤儿,阿里帕再一次敞开母性温暖的怀抱收养了他们,将他们抚养成人,帮他们成家。
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阿里帕的丈夫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帮人家打土块,阿里帕则每天都要到菜市场拣别人不要的蔬菜。虽然家里养了两头奶牛,谁也不舍得喝奶,全部出售给别人,换点零钱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
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每个孩子都享受着家的温暖。对于收养的孩子,阿里帕待他们比亲生孩子还亲。
4\光明心生——萨布利亚·坦贝肯(德国)
1970年出生于德国,曾考入波恩大学研修藏学、蒙学,“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
颁奖词: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给盲人开创一个新的世界。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干的孩子而来。不祈祷神迹,全凭心血付出,她带来了光。她的双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方向。
5.光明心生——萨布利亚·坦贝肯(德国)
1970年出生于德国,曾考入波恩大学研修藏学、蒙学,“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
颁奖词: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给盲人开创一个新的世界。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干的孩子而来。不祈祷神迹,全凭心血付出,她带来了光。她的双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方向。
6光明心生——萨布利亚·坦贝肯(德国)
1970年出生于德国,曾考入波恩大学研修藏学、蒙学,“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
颁奖词: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给盲人开创一个新的世界。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干的孩子而来。不祈祷神迹,全凭心血付出,她带来了光。她的双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方向。
萨布利亚·坦贝肯12岁时双目失明,然而,现在却被誉为西藏盲童的向导和天使。在引领着失去光明的孩子重新认识自我、找回自信的同时,她也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波恩大学期间,她发现藏文还没有盲文,便借鉴其他文字盲文的开发经验,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藏盲文。1997年萨布利亚到西藏旅行,她骑马穿越西藏各地,发现这里的盲童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便萌生了留在西藏为盲童创造受教育机会的想法。2000年11月,萨布利亚与西藏残联合作建立的盲人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正式运作。该中心相继开设了一所盲童预备培训中心、一家盲文书籍印刷厂、一个盲人自我综合中心和一座职业培训农场等。到目前为止,先后有96名盲童在这里接受了日常生活技能培训和藏、汉、英三种语言的盲文基础教育,以及按摩、电脑、手工编织、做奶酪、美术等职业技能培训。一般经过两年的专门培训,这些孩子都可以进入常规学校学习,一些盲童转入常规学校后,成绩非常优秀。
为激发孩子们的潜能,2004年萨布利亚邀请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埃里克·威亨梅尔和他的登山团队来西藏指导盲童们向喜马拉雅山脉一座海拔7000余米的高峰发起挑战。经过精心准备,萨布利亚夫妇和6名盲童在埃里克的带领下成功攀登至海拔6500米的高度。
她为西藏盲人的教育和康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因此获得2006年度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
7.勇者无敌——张正祥
26年来身体力行保卫滇池,用牺牲整个家庭的惨重代价,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33个大、中型开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的胜利封停。
颁奖词:五百里滇池横遭涂碳,三十年抗争一身独往。这是一个农民的行动,最朴素的念头支撑他绝不让开。已经负债累累骨碎身残妻离女散家破人亡,可偏偏劝不住吓不怕打不倒买不动,他是响当当的张正祥。
主要事迹:
昆明西山经历了30多年的毁林开矿、取土采砂采石,使滇池丧失了自然净化的水功能,湖底污染物淤积、水质富营养化、蓝藻暴发成灾、大量水生野生动植物灭绝,滇池变成水质恶化的重度污染湖泊。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张正祥为国保环境、为民保家园:他与盗伐森林的山贼搏斗,左腿被砍成重伤;治理和消灭蓝藻的科学试验中,将自己承包的 14亩荒滩和水淹田,变成了《A系统多功能高快循环灭藻工程新技术》项目研究试验基地;他多次同手握权利、疯狂毁林的不良村官和老板们做斗争,浑身伤痕累累,家里的承包田也被没收……在国务院总理批示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建设部的全力支持下,滇池、西山风景名胜区和滇池自然保护区33个大、中型开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被全面取缔封停。
滇池的治理还在进行。现在,张正祥仍天天在滇池沿岸巡逻,肩负着保卫滇池的神圣职责。
8.挚爱齐天——陈玉蓉
55岁的平凡母亲。
颁奖词: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心里只有儿子的命,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主要事迹:
陈玉蓉的儿子叶海滨13岁那年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这种肝病无法医治,最终可能导致死亡。为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可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无法捐肝救子。
陈玉蓉从医院出来后,当天晚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每天走十公里。在随后的7个多月里,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走破了四双鞋子,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刮,刮了又长。
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奇迹出现了:脂肪肝没有了。就连医生都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医生说:“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肯定做不到!”
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
9. 一家之主——朱邦月
男,71岁,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煤矿退休工人。
颁奖词: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温和而又苍老的父亲,胸中盛满四十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抗住了生命的重量。
朱邦月是福建省邵武市晒口煤矿的一名退休工人。1967年,他的工友顾伟祖因病临终前恳求朱邦月收养自己的儿子并迎娶他已怀孕5个月的妻子朱玲妹。其实,朱玲妹此时已经身有残疾。朱邦月与朱玲妹母子组成新的家庭后,让老大依旧保留姓顾,老二姓朱。为了更好地照顾母子三人,老朱放弃了生育亲生子女的念头。最初的日子虽然艰辛,但依然是幸福的。1985年,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由于遗传的原因,两个儿子高中毕业就先后患上了与母亲同样的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由于国内没有有效治疗的办法,两个孩子的肌肉开始萎缩,渐渐生活无法自理。朱玲妹的病情也逐渐加重,母子三人的日常生活全要靠老朱来打理。
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老朱就忙碌在这不足70平米的房间里,洗涮着家里人换下的衣服,在厨房里炒上几个他们爱吃的菜……
老朱每天早晨起床后,就帮母子三人翻动身体,然后上街买菜。回来就忙着给妻儿穿衣,洗漱、上卫生间。
主要事迹:
朱邦月是妻子的第二任丈夫,两个儿子也都不是他亲生的。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以及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朋友恳求的眼神,让朱邦月做了一个至今未悔的决定:迎娶朋友的遗孀,并将朋友的两个儿子养大。
1986年5月,朱邦月因骨折病退。后来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得了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开始加重,丧失了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靠一条腿的朱邦月照料。
朱邦月每天起床后自己先装上假肢,然后开始打扫卫生,洗米做粥,帮母子三人起床,给他们穿好衣服,端水、挤牙膏,帮助妻儿洗脸刷牙,喂他们早饭,服侍他们方便,然后还要上街买菜。
中午再次重复三个人吃饭的经历。傍晚,帮助三个人洗澡,虽然是几天洗一次,即使夏天,洗一个人也要耗费半小时以上。到晚上,抱病人到床上睡觉,夜间朱邦月还要起床给他们逐一翻身,一晚上起床数次。
这样的日子,朱邦月过了近20年。但他始终坚持,因为他知道,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烛光,点燃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10.践行信念——沈浩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09年病逝。
颁奖词: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 ,他走的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主要事迹: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他带领村民办工业、兴商贸、科学种田,以市场经济的头脑发展种植、养殖和高效农业,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
2006年,小岗村跻身2005年度“全国十大名村”;2007年初,小岗村被授予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一个美丽、和谐、富裕、文明的的社会主义新小岗重新向世人展示着它独有的魅力。
在2006年底沈浩任职三年届满即将离开时,村民们派了十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三年。
2009年11月6日,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心灵放歌——李灵
27岁的希望小学校长。
颁奖词:刚刚毕业,还是80后。心里装的都是泥土中的娃娃,梦里想着要改变落后的乡村。两手空空,她竟然要办学校!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春天来的时候,她的新教室就要动工了。
主要事迹:
2002年,刚从淮阳师范毕业的李灵,看到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便萌生了在家乡办学的念头。在父母和亲朋的支持下,她办起了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在学校,她是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在她的一手操劳下,这个学校有了7个班,300多名学生。
由于所有学生全部免费,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而且7年来,李灵为建学校已欠下8万元外债。为了自己学校的孩子能像其他学校的孩子一样,能够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看书阅读,李灵趁着放暑假,向爸爸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开始收购旧教辅和儿童读物。烈日下,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满头大汗地装载着孩子们的“精神食粮”,终于为孩子们建起一个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