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谁看过?

《百家讲坛》品牌节目介绍之于丹《论语》心得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代人该如何解读《论语》呢?《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将做客《百家讲坛》,从七个方面,为观众朋友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1)《天地人之道》:您知道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吗?我们一个生命个体,在浩瀚的宇宙中意味着什么?(2)《心灵之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遇到人生的缺憾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3)《处世之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4)《君子之道》:我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呢?(5)《交友之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们如何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又如何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6)《理想之道》:“匹夫不可以夺志”,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但我们该怎么理解“理想”的含义呢?(7)《人生之道》:您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真正含义吗?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来去匆匆。听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您也许会感到心里掠过一阵清风,也许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已经预见到了我们今天心中的困惑呢。

12月25日(重播) 于丹《论语》心得(五)《交友之道》 于 丹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

12月26日(重播) 于丹《论语》心得(六)《理想之道》 于 丹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心中的理想,这个理想可大可小,也许理想在仕途,要当个什么级别的官,也许理想在职业,要成为一个干什么的人,甚至有的理想在金钱、地位,要成为一个大老总,要住上大房子,开上高级轿车,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个理想更是成为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那么《论语》中关于理想是一个什么标准呢?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

12月27日(重播) 于丹《论语》心得(七)《人生之道》 于 丹

孔夫子曾经说过,我这一生大体可以概括成几个阶段,最早从人开始学习,“吾十有五,而治于学,”15岁的时候开始幼稚于学,然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欲惧。”这是他一生历程的描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岁月中借来的一段光阴,自己把这一段光阴过成什么模样,最后在墓志铭上镌刻上你的名字,这段光阴被赋予一个人的意义,从开始念书学习,在这个起点上所有人大体差不多,但是再往后,从而立之年以后,每个人的差别那就是天壤之别了。

12月28日(重播) 解读于丹 于 丹

“于丹《论语》心得”节目在今年“十一”期间播出后,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于丹教授气定神闲的心态;洋洋洒洒大段咏诵古文的博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述,把深奥的《论语》讲得妙趣横生,显浅易懂。于丹教授很年轻,她为什么对《论语》有如此深刻的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于丹,是不是以《论语》中的思想作为行为准则?作为老师的于丹,是不是像孔子那样有教无类?

12月29日 老子与百姓生活之老子谈善的智慧链 姚淦铭

说起为人处事和人际交往,不同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方式。那么,采用什么样的理念和方式,才能使自己更受别人的欢迎呢?从而,使得交往更加有效、更加持久呢?人很复杂,但简单说来,有“善人”、“不善人”之分,在如何对待“善人”与“不善人”的问题上,老子给了我们很好的点拨。接下来,老子又为我们指点了迷津,他说:“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也许,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故事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之父”老子,他的智慧能够给我们现代人带来很大的启发。

12月30日 老子与百姓生活之老子谈人际交往的境界 姚淦铭

在变化日益迅猛和复杂的当今社会,人们每天要进行大量的沟通,需要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当你面对这样一个纷繁的世界和茫茫人海,你是否在为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苦恼?你是否感到过一种身处繁华中的孤独?当我们的沟通手段越来越丰富,当电话、手机、网络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但你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否反倒感到无所适从呢?你是否曾经为了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而苦读了无数本有关人际交往技巧的书,但是却收获不多呢?数千年前一位被后世称作老子的智者,却抛却了所有的技巧,仅用“境界”二字,就将解读这个困惑了现代人已经许久的人际关系问题。那么,老子的这个“境界”究竟是什么?它真的就能够成为解救现代人人际关系困惑的一剂良药吗?江南大学姚淦铭教授,为我们解读《老子》,与我们***同体会老子人际交往的智慧和境界。

12月31日 易中天品三国(三十六)永安托孤 易中天

公元222年,陆逊在猇亭大败刘备,火烧刘备七百里联营,致使刘备狼狈逃到永安,刘备自感无颜再回成都,终于在忧愤之中染病不起,在公元223年不久于人世的刘备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安排后事,其核心问题就是蜀国的江山,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关于这个问题的交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刘备托孤是三国史上一件大事,这件事把蜀国政权不太长的历史一分为二:前期的领导人是刘备;后期的主心骨是诸葛亮。那么在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刘备托孤的目的和想法究竟是什么呢?后世人对刘备的托孤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12月11日 玄武门之变(一)政治世家 孟宪实

唐朝建立初期,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争夺太子之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最终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其中,杨文干谋反案几乎使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不保,唐高祖李渊甚至亲口说出平息杨文干叛乱后,要改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但接下来的各种迹象表明,这是秦王李世民为夺取太子之位精心设计的一个阴谋。最终这个阴谋被识破,太子李建成没有被废掉。那么,面对李世民阵营咄咄逼人的攻势,太子李建成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他又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

12月12日 玄武门之变(二)晋阳起兵 孟宪实

隋朝末年,隋炀帝好大喜功,他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同时他又不切实际修凿大运河,以至于民不聊生,老百姓们苦不堪言。于是变乱四起,刚刚建立不久的隋朝江山摇摇欲坠。当时隋朝世袭的唐国公李渊是标准的贵族,与皇帝又是亲戚,高官得做,骏马得骑,那么正在隋朝用人的时候,他为什么不做隋朝的中兴之臣,挽狂澜于不倒呢?晋阳起兵是大唐王朝建立的起点,更是李渊改变命运的一个历史变奏,但是关于这个重大历史转折点的历史记载却是矛盾重重,那么,李渊发动晋阳起兵究竟是蓄谋已久?还是另有隐情呢?

12月13日 玄武门之变(三)李渊称帝 孟宪实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李渊建立了唐王朝,从这一刻起,大唐王朝就开始了它三百年的历史。但这一刻的到来也充满了荆棘,隋朝末年,各路诸侯群雄并起,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都是当时很有力量的地方割据势力。然而在后来的发展中,李渊最终建立了大唐,为什么李渊能在那么多割据势力中脱颖而出?不可一世的隋炀帝是怎么退出历史舞台的?隋朝又是怎么灭亡的?李渊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12月14日 玄武门之变(四)初露端倪 孟宪实

隋炀帝被杀以后,各地诸侯纷纷称帝,蓄谋已久的李渊自然也不例外,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终于完成了他的皇帝梦,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李渊称帝后,跟随他晋阳起兵的两个功臣裴寂、刘文静,也都被加官进爵。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随后不久,晋阳起兵的两大功臣之一刘文静却遭杀身之祸,那么一个开国功臣为什么好端端的被杀呢?这难道又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再次上演吗?李渊为什么要处斩刘文静?刘文静的被杀究竟说明了什么?在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问题?

12月15日 玄武门之变(五)秦王破阵 孟宪实

刘文静案件暴露出来的李唐集团内部的矛盾,表面上看是刘文静与裴寂的矛盾,其实这里已经隐隐约约透露出李渊与李世民的矛盾。刘文静的死对李世民集团是巨大的打击,年轻的李世民此时面临着双重选择的尴尬境地:是继续与父王李渊纠缠还是为自己的前途着想抛弃前嫌。而当时天下的形势依然是错综复杂,自从隋炀帝死后,各路割据势力纷纷向最高权力发起了冲锋,北方山西有刘武周,野心勃勃要进军中原;河南的王世充,坐镇洛阳,对唐朝也是虎视眈眈;河北有窦建德势力不容低估。因此刚刚建立不久的唐朝,统一天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而在刘文静刚刚被杀不久,唐朝的大本营山西意外地遭到了灭顶之灾,这个突发事件不仅考验着唐朝是否具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也在考验着李渊与李世民父子关系。那么在唐朝面临的生死关头,李世民该何去何从呢?

12月16日 玄武门之变(六)太子之争 孟宪实

李世民为唐朝东征西杀,立下了显赫的战功,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朝廷却对他却颇有猜忌。据史书记载,在李世民拿下东都洛阳之后,李渊竟然派了两个接收团去清点战利品,这与战前对李世民的信任与放权形成鲜明的对比。李世民对此也颇为苦恼,尤其是在唐朝统一天下的局势逐渐明朗的时候,靠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打拼天下的李世民面临着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之后,他必须确定在新形势下的何去何从的问题。那么功高盖主的李世民还会老老实实地继续做他的秦王吗?太子李建成究竟会怎样对待他这位功勋卓著的弟弟呢?他们哥俩究竟会展开怎样的龙虎斗呢?

12月17日 易中天品三国(三十四)败走麦城 易中天

建安二十四年,由于曹操和孙权两个集团暗中勾结,使关羽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关羽只好从襄樊前线撤退,败走麦城。结果是关羽被俘,然后被杀。关羽之死,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遗憾,一个曾经是一等一的英雄为何是这样的下场,关羽的死,使刘备集团不但痛失一员猛将,还永远地失去了荆州,那么,一个曾经“威震华夏”的虎将为什么会一败涂地?那么在刘备集团当中,到底谁该为关羽的死负责任?刘备和诸葛亮对关羽的死有没有责任?

12月18日 玄武门之变(七)水火不容 孟宪实

唐朝建立初期,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争夺太子之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其中,杨文干谋反案几乎使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不保,唐高祖李渊甚至亲口说出平息杨文干叛乱后,要改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但接下来的各种迹象表明,这是秦王李世民为夺取太子之位精心设计的一个阴谋。最终这个阴谋被识破,太子李建成没有被废掉。可以说,这是秦王李世民阵营采取和平手段夺取太子之位,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这一次的争夺失败后,秦王阵营和太子阵营的矛盾逐渐公开化。那么,面对李世民阵营咄咄逼人的攻势,太子李建成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他又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

12月19日 玄武门之变(八)玄武喋血 孟宪实

太子李建成为了应对秦王李世民对自己太子地位的挑战,联合四弟李元吉,对秦王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压措施,手段层层加码,从最初的制造摩擦,发展到最后想用毒酒毒死李世民,这一步步升级的措施,标志着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可以调和的余地越来越小。最后,在大唐皇宫的玄武门前,太子阵营和秦王阵营的权力之争,终于来了一个总爆发,秦王李世民从这里一跃登上了权力的颠峰,但同时,他的心中也留下了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那么,一千多年前大唐皇宫的玄武门前,兄弟相残的悲剧,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12月20日 明亡清兴六十年(二十六)皇太极新政 阎崇年

公元1628年,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重重的危机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巧合的是,他今后的对手,后金的天聪汗皇太极也刚刚夺取汗位不久。因为这样两个强势帝王的登场,明亡清兴的历史也因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此后的17年里,崇祯皇帝怀着中兴大明王朝的梦想,竭尽全力地收复被后金占领的大片辽东领土,而天聪汗皇太极也同样雄心勃勃地做着逐鹿中原、舍我其谁的王者之梦。这随后的17年也因此成为了当时中国两个最强势人物的生死对决。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云集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军队,最为先进的武器,也浓缩了当时最为戏剧化的命运沉浮和人情的冷暖。而这样两个传奇帝王,在他们身上有着惊人的形似之处和众多的巧合,但最终这样两个皇帝的胜败命运为何却有着更为惊人的反差?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又是什么让两个王朝的兴衰呈现出了如此鲜明对比?

12月21日 明亡清兴六十年(二十七)突发事件 阎崇年

明朝崇祯元年四月,公元1628年5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他决心五年复辽。他的情绪格外高昂。可就在他赴任途中,宁远前线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就是宁远兵变!朝野震动!发生这样严重的突发事件,确实让人感到震惊!因为宁远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它可是袁崇焕当年率兵抗击后金的重要基地。袁崇焕率领的部队向来以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著称。他们在这里曾经先后取得了明天启朝值得大书特书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那么,这样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军队,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发生兵变了呢?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宁远的明军守卫部队采取如此过激的行动呢?

12月22日 明亡清兴六十年(二十八)尚方宝剑 阎崇年

袁崇焕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出任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由于以前阉党专权,蓟辽督师所用非人,原来固若金汤的关宁锦防线已经面目全非:锦州、杏山、高桥等城被后金骑兵毁坏严重。明辽东守卫部队,部分官兵哗变,军纪松懈,几乎成了一盘散沙。那么,面对前任蓟辽督师给他留下的这一副烂摊子,袁崇焕将怎样重整旗鼓,以便迅速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呢?袁崇焕手中握着崇祯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他会如何充分发挥尚方宝剑的作用呢?

12月23日 明亡清兴六十年(二十九)北京危机 阎崇年

重新回到辽东前线的袁崇焕在刚上任不久,就大刀阔斧地进一步营建宁锦防线,并且斩杀了不听从命令的总兵毛文龙,这使得袁崇焕多年来营建的防线变得更加坚不可摧,成为了一条皇太极不可逾越的障碍。就在袁崇焕胸有成竹地等待着皇太极再一次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却惊奇地发现扬言要报失败之仇的皇太极,并没有出现在他的眼前,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皇太极究竟会去了哪里?而此时,袁崇焕身后的北京却即将被皇太极的八旗军队团团包围,危在旦夕!皇太极突然出现在重兵把守的北京城下,这在明朝与后金军作战的这几十年里,完全是破天荒的一件事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会怎样?此时此刻的北京城里,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12月24日 易中天品三国(三十五)夷陵之战 易中天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公元210年,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孙权又把位于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这样一来,刘备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荆州。不久,刘备又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才最终形成了。然而孙权一直对刘备不还荆州之事耿耿于怀,终于在公元219年觅得战机,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 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闻讯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于是夺回了荆州。既失荆州又失爱将的刘备当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在公元221年7月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那么刘备究竟是如何指挥这场战争的呢?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东吴孙权一方又是如何应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