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笔又叫“毛颖”,“管城子”和“中书君”

毛笔有很多别名,如“毛颖”、“管城子”和“中书君”等。其实这三种称谓均出自韩愈的(毛颖传)。韩愈写《毛颖传》是借毛颖来抒发自己空有才华而不被重用的悲慨,由于是用寓言形式写就,颇具情趣。古代的毛笔最初是用兔毫制成的,有锋颖,“颖”是锋的意思,所以毛笔又叫毛颖。韩愈用拟人手法说毛颖是中山人,秦始皇的时候,蒙恬将军伐楚,驻扎在中山,猎获了大批兔子,“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族而加束缚焉”。这正是毛笔的制做过程,又暗含了蒙恬造笔的传说,毛笔称谓“毛颖”也便广为流传了。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毛笔又叫“管城子”。(毛颖传》说:“秦始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这里的“管城”系双关语,西周初年管叔曾被封为管城,符合(毛颖传》传记文的特点;而笔杆是由竹管制成的,束毛而插人竹管,将管城人格化,也使毛笔为“管城子”了。毛笔又称为“中书君”。(毛颖传》又云:“(秦始皇)累拜中书令,……上尝呼为中书君”,当笔秃时,“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中书”即适宜书写,当毛笔使用许久,锋颖脱落,也就不适合书写了。韩愈是饱蘸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他不过是以毛颖自喻罢了。不过毛笔又称“毛颖”、“管城子”、“中书君”得以广泛流传,恐怕是韩愈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