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四合院内石头的资料,主要介绍院内摆放如何摆放石头,摆放那些类石头之类的,越详细越好!急!!!
门墩一般为石鼓和石墩两类,它四合院门前比较常见的饰物,分为狮子型,石虎型,抱鼓型,箱子型等.其作用一是支撑门框,二是装饰门脸儿,三是避邪驱恶,四是看家护院,五是显示主人身份和地位.
一、门墩的构造
门墩是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或中门的门槛、门框和门扇的石头。它是四合院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种精美的石刻艺术品。
四合院的门是将门槛镶入门枕石的沟槽中,再将门框镶嵌于门槛中,门框、门楣相互
连接,与门墩、门槛牢牢地吻合在一起。只要其中某一部分不损害的话,门是不会从外面倒塌的。门扇上达旋转轴,下部插入门枕石门内侧部分凿出的孔洞中,上部用一个叫“伏兔”(或者叫“鸡栖木”、“连楹”)的装置固定在门楣的内侧,通过这个装置,一扇厚重的门扇即使是一个小孩子也能轻而易举的开启了。
二、北京的门墩
北京门墩的门枕石伸出外侧的部分,几乎都被雕刻成华美的须弥座,座上盖有方形锦缎,其上再分别放置狮子、箱子和鼓等装饰物,用以表示主人的身分和地位。
三、刻在门墩上的美好祝愿之一
门墩的表面刻有很多精美的图案。这些门墩借助人物、草木、动物、工具、寓言、几何图案,表达了四合院的建筑者们希望长寿、富贵、驱魔、夫妻美满、家族兴旺的美好心愿。
[九世同居]
“狮”和“世”谐音,雕九只狮子的图案是“九世同居”,表示合家团聚、同堂和睦的祝愿。
[白猿偷桃]
桃为长寿的象征,传说西王母因为吃了仙桃而不死。门墩上雕“白猿偷桃”,其来历是这样的:传说云蒙山中白猿之母患病想吃桃子。白猿十分孝敬母亲,偷偷去仙桃园中摘桃。不料被看守桃园的仙人孙真人捉住。白猿为了治母亲的病哀求孙真人,孙真人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动,放走白猿。白猿之母病愈,让白猿将一部兵书赠送给孙真人。从此,“白猿偷桃”就成了祝愿老年人寿长万年象征。这个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鼓词里也有同一题目的曲词。
[连年有余]
“鱼”和“余”、富裕的“裕”谐音,象征吉祥富裕、美好。雕“莲”和“鱼”的图案象征着“连年有余”。
[化鱼为龙]
雕鲤鱼跃于两山之间的流水之中,表示鲤鱼跳龙门,象征着仕途高升。
[狮子绣球]
“狮”与“事”、“嗣”谐音,双狮并行是表示“事事如意”,狮佩绶带表示“好事不断”,雌狮伴幼狮是预祝“子嗣昌盛”,狮子咬住绣球则是将有喜事上门的吉兆。
[刘海戏金蟾]
雕刻女娃撒金钱,戏弄三足蟾的图案,金钱代表富贵,蟾是多产多育的象征,刘海戏金蟾的涵义为富贵多子。因宋代词人柳永有“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的诗句,所以刘海戏金蟾也象征着财源茂盛、汲取不断。
[福禄寿]
蝙蝠象征福,桃子象征寿。鹿和禄谐音,雕蝙蝠、桃子、
鹿象征“福禄寿”
雕一个佛手柑、一个仙桃、一个石榴。象征“多福(“佛”字的谐音)、多寿(桃子象征长寿)、多男子(石榴子多)。佛手柑、桃子、石榴组合在一起,便成了人生幸福美好的象征。
[五福临门]
雕五只蝙蝠的图案。“五福”指的是长寿、富裕幸福、美德和健康。
[福在眼前]
图中刻一只蝙蝠在飞翔,下有几个古代铜钱系在蝙蝠上。“蝠”与“福”谐音,古币铜钱外圆方孔,俗称“钱眼”,此图以两物之音义,组成一幅象征“福在眼前”的装饰图案。
[飘带]
飘带作为门墩雕饰图案使用很广泛,表示“好事不断”。
四、刻在门墩上的美好祝愿之二
[三阳开泰]
雕三只绵羊,表示三阳已生,否极泰来,即情况由坏变好,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事事如意]
利用汉语谐音,表示吉祥。雕两个柿子,一支“如意”。象征着事事如意。
[岁岁平安]
雕刻一只插有结穗植物(如稻、稗)的花瓶,旁边再雕上一只鹌鹑。“穗”与“岁”、“瓶”与“平”、“鹌”与“安”谐音,表示“年年平安”
[封侯挂印]
雕一只猴子攀援在枫树枝上,想摘取挂在枝头的官印,树旁蜜蜂翻飞。利用汉字的谐音,取意“封侯挂印”,象征升迁,官运亨通。
[暗八仙]
以民间传说故事中“八仙”:汉钟离的宝扇吕洞宾的宝剑,张果老大幽鼓,曹国舅的拍板铁拐李的葫芦,韩湘子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蓝采和的笛子,八种物件的图案征着八仙庆寿。
[八宝吉祥图]
“八宝”即宝伞、胜利幢金鱼(、莲花、左旋海螺、吉祥结、金轮。藏区僧人认为八宝是释迦佛的化身,分别代表佛的八种器官。如宝伞代表佛的头,胜利幢代表佛的身体,金鱼代表佛的双眼,左旋海螺代表佛的妙音。
[六合同春]
民间语言习俗,东、西、南、北与天、地,合起来称为“六合”,泛指天下。门墩上雕鹿、鹤两种动物及花卉,利用“鹿”“六”、“鹤”“合”谐音,与象征春天地花卉一起,表示“六合同春”的涵义。
[并蒂同心]
雕藕节处生一莲叶与一荷花,表示夫妻恩爱的良好祝愿。
[瓜瓞die绵绵]
瓜,初生时很小,但其蔓不绝,会不断长大,绵延滋生。所以,雕瓜的图案就成了祝愿子孙昌盛、兴旺发达的吉祥图案。
五、门墩的起源与演变的过程
关于门墩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门枕石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或许从那时起,经过逐步演化,才成了现在见到的门墩了吧。在门枕石的外侧雕刻饰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公元452~465年在位)皇后陵墓的石券门。这个门的门枕石外侧就做成了虎头的样子
我推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如下:
1、有雕饰门枕石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突出在门外侧的门枕石,每天都看得见。想要装饰一下儿,这也是人之常情吧。于是,很早以前的某个人在门枕石外侧部分先刻上了一些装饰性的线条后来又有人造线条中刻上了花纹使之更美观。再下来,图案逐渐变得更丰富,更复杂.
宋代编写的《营造法式》(公元1103年出版)中记载了这些例子。这个门礅是当时最复杂的。所以可以说当时箱型门礅或者抱鼓型门礅还没出现.
2、箱子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公元1100年以后,某个人把门枕石的外侧部分做的稍高一些,又在它的各个面上都雕上了装饰性的线条。有的人为了使门墩更加引人注目,把它做得更高些。
后来,又在线条中刻上了图案,图案不断丰富)。再后来,门枕石部分和门枕石向上延伸的部分界线逐渐分明上部成了箱形,下部成了放箱子的台子
3、抱鼓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有人试着在门枕石上刻了一个通报来客的鼓,有的人在鼓面上雕出莲花。因为样子很漂亮,所以有人跟着模仿。后来人们又想方设法美化台子。有人把台子做成了水中荷叶形,不但造型很漂亮,而且“并蒂同心”代表着夫妻美满,很吉利,于是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样式。其次,受欢迎的门墩是在祥云上雕出莲叶形,再在上边放鼓。我觉得门墩的起源以及后来一直到明代的演变都深受个人喜好与流行风尚的影响。
4、北京型门墩的起源
我认为,明朝从元朝手中夺取政权后,把元代修建的北京重新改建成自己的首都时,利用了门墩-----在引人注目的门中最显眼的部件,来表现新的统治秩序。(参照三,北京的门墩)门墩充分体现着汉民族喜好对称平衡感的审美取向。接下来取得政权的满清政府,像继承其他制度一样,把门墩象征地位身份的制度也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下来。
从研究价值讲,保护门墩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门墩是一种民俗文化,具有文物价值;门墩象征着北京的一个时代,具有历史价值;同时,门墩又是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现在北京城市开发建设的速度很快,古旧平房改建成高楼大厦的工程随处都在进行,但与此同时,气派的门墩也与瓦砾一起在这个世上消失了。在对门墩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的保护。这项工作进行得越早越好,否则,必将会给后代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