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站的武功车站与杨陵站

在陇海铁路西安至宝鸡正中间,有一个相距两地均约为180里的火车站——武功站。上了年纪的本地人都记得,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要去西安或者宝鸡的话,肯定都是从这里坐火车出发的,而且火车票都是一块五毛钱。由于这个火车站所在地科研教学单位甚多,且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因而一直以来它便是陇海铁路线上的一个重要车站。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离这个火车站二三里路的北塬上张家岗村建成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以后相继改称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民国时期)、西北农学院、西北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陇海铁路西安至宝鸡开通,这个火车站——“武功车站”便诞生了,它标志着陇海铁路自东向西通到了这里。

在长达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一直是陕西武功县属地,所以时至今日当地的老年人无一例外地会说自己是武功人。

在民国二十五年,武功县政府所在地位于火车站东北直线距离十里开外的中亭川(今武功镇),因此这里叫“武功车站”不但是理所应当的,而且是无可非议的。

中华人民***和国成立以后,武功车站得到了扩建。

1949年,武功县划分为九个区,其中包括杨陵区。

1956年3月,武功县撤区并乡,全县设城关、杨陵、普集三镇,在全县合并的七个乡中,包括杨陵乡。这里所说的“杨陵区”、“杨陵镇”或“杨陵乡”就是武功车站所在地。

1958年,兴平、武功、扶风三县合并为“大县”兴平县,武功县暂时撤消了,但武功车站却依然存在。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到来,1958年10月,武功县杨陵乡改名为红旗人民公社,11月,又改称武功县杨陵人民公社。

1961年,“大县”散摊,武功县得以恢复。鉴于老县城交通不便且地理位置太偏西北,故武功县政府迁到位于武功车站东20多里陇海线上的屈家、李大一带(由于此处离武功东南名镇普集街较近,故将这里的火车站叫做普集镇车站)。从此以后,在陕西关中道便有三个不同意义上的武功:一个是武功车站所在地(即位于老县城西南的杨陵镇),年过古稀的本地人至今还把这里叫“站上”;一个是武功县政府所在地,即本地人所说的普集镇;一个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老县城(即武功县武功镇),本地人老年人至今都叫“县”。所以,外地人出差来到武功,经常会有搞混的情形:武功车站和武功的科研教学单位都不在武功,武功县城不是武功,武功不是武功县城。尽管这种情形一直延续了几十年,但本地人从未感到有什么不妥和不适应。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陕西省在武功县设立了武功县杨陵特区,包括武功县杨陵公社和杨陵镇的全部,杨陵特区属副县级建制,归武功县革委会直接领导,以方便对这里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管理。

1982年6月,陕西省将武功县杨陵特区划归直属宝鸡专区领导。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宝鸡市杨陵区,直属宝鸡市领导。1982年,铁道部将“武功车站”改名为“杨陵镇车站”,而将“普集镇车站”(位于原武功车站东12公里处,武功新县城所在地)改名为“武功车站”。

当时,对于将“武功车站”改名为“杨陵镇车站”这一做法,西北农学院的一些老先生及武功当地的知名人士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抗议主要集中在杨陵镇这个名称上。杨陵因隋文帝杨坚陵墓在此而有此名。但是,帝王的陵墓均有其正式名称。杨坚陵墓的正式名称为“泰陵”。“杨陵”只是当地老百姓对杨坚墓的俗称,况且真正的“杨陵”根本就不在武功的地盘上(属于原扶风县五泉镇),此地也没有“站上”的名字那么深入人心。更为重要的是,在海内外人士的心目中,这里的单位名称前一般都有会冠以“武功”二字,“武功农学院”、“武功农校”、“武功水校”、“武功水科所”、“武功分院”、“武功水保所”、“武功植物所”和武功农业科研中心等等。如果说以前约定成俗地这样称呼该地(如解放后命名的杨陵乡、杨陵公社、杨陵镇等)已无法挽回,要重新为这个火车站命名的话,无论如何得起一个比“武功”更为震撼人心、阳光灿烂的名字,否则宁可永远保留“武功车站”这个盖世英名,完全不必舶来一个很不吉利的俗称——“杨陵”。然而,这些抗议未被理睬。

1983年11月,县级杨陵区改为直属咸阳市领导。

1997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这里建立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本来这是正名的一个绝好机会,但是,更莫名其妙地是,示范区被轻易地命名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二字从何而来?虽有多种解释,例如说凌字寓意腾飞等,均牵强附会,不能自圆其说,至今未见权威解释。总之,生米已做成熟饭,如果再有人提出异议,更没有人理睬了。

鉴于示范区既已命名为“杨凌”的现状,便把2006年在这里建成的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的大火车站,顺理成章地也命名为“杨凌火车站”。2014年,杨陵镇站更名为杨陵站。然而,在铁道部的网站上,至今根本没有“杨凌”这个车站,火车票上仍然是“杨陵”。看来真是名不正则言不顺了,给世人造成了极大的麻烦,真乃武功车站之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