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盗墓,曹操真的建了七十二座疑冢吗?

一千年来,每当谈及曹操的奸诈,人们便会想起七十二疑冢。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经典的梗,文人墨客利用它,编写出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

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第七十八回说曹操病重,势将不起, “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七十二座疑冢,以假乱真,千万不能让外人发现自己的真墓,开馆戮尸。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也有提到曹操疑冢,说许城外面有一条河,汹涌无比,盛夏时节老百姓下去游泳,竟然尸首分离,于是地方官派人到上游把水闸关了,将水抽干,发现河底竟然有一个洞,洞口装着一个转轮,上面全是利刃;把转轮取走后,进入洞中,只见石碑一块,刻着隶书,仔细观察,原来是曹操墓呀!得来全不费工夫,终于找到你!阿瞒!久违了!赶紧把棺材撬开,金银珠宝通通拿走。对此,人们感慨:都知道曹阿满有七十二疑冢,那我把七十二座全部挖开,总可以找到真墓吧!不行,人家的真墓还不在这七十二座里面,实际上在漳河水底,奸诈!真是老奸巨猾!

弱弱地问一句:曹操想不想被别人盗墓?当然是不想的,他老人家的智商没有问题,更何况自己也是个盗墓行家,曾切身体会过被人盗墓是什么滋味。官渡之战前夕,陈琳撰写檄文怒批曹操,罪状之一就是偷坟掘墓:“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 梁孝王刘武,窦太后的儿子,汉武帝的叔叔,他的墓,你曹孟德都敢盗掘,说明眼里根本没有汉家天子。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为了盗墓,曹操还专门设置了官职,真是匠心独具;为了防止他人盗墓,曹孟德想出了哪些办法呢?

建安二十三年六月,六十三岁的曹操自感年老,时日无多。下令开始修建陵墓,他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頉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兼容。“明确交代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门豹祠西边的一块高地上,这里非常贫瘠,不会抢占肥沃的良田。不封不树,地面上没有标识,像汉景帝的阳陵、汉武帝的茂陵,都有高大的封土;后来明代的十三陵,清代的东陵、西陵,都有高大的明楼,外人一看便知;曹操要求自己的墓地没有地面标识,实际上也是一种防盗的考虑。你找不到我的陵墓,又如何能发掘呢?此外,他还要求自己的心腹大臣陪葬,比如夏侯惇、曹仁这样的,所以曹操墓不是一座孤墓,有一个高级贵族的墓葬群。

过了一年半,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危,他交代后事说:“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这样的安排体现了“薄葬”的思想,第一是要求葬礼尽快办完,不要拖得太久,大操大办,劳民伤财;第二是军队不能擅离职守,以防止刘备、孙权趁机进攻;第三是坟墓里不要放金银财宝,不要给他制作豪华寿衣,穿平时的衣服就可以下葬了。

丧礼结束后,曹丕撰写了《武帝哀策文》,其中说:“漫漫长夜,窈窈玄宫。有晦无明,曷有所穷。卤簿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弃此宫庭,陟彼山阿。”可见曹操的葬礼是公开举行的,参与者甚多,既包括家族子弟、文武官员,还有仪仗队、马车夫等辅助人员,他们都知道曹操墓的具体位置;后来功臣们去世了,也陪葬在曹操周围,他们的家属、亲朋好友也知道曹操墓的所在。了解情况的人非常多,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不封不树,不藏金玉珠宝,就是曹操防止盗墓的手段。在曹丕掌权初期,他还是给父亲的陵墓修造了地面建筑。之前关羽攻打襄樊的时候,曹操派于禁、庞德前往救援,没想到淫雨霏霏,汉水暴涨,于禁全军覆没,投降关羽;庞德宁死不屈,身首异处;曹操感慨不已,他和于禁***事几十年,到头来还不如一个庞德有气节。几年后,于禁被孙权放回,曹丕就让他去高陵祭祀先帝,只见陵屋绘有壁画,内容就是于禁投降、庞德就义的故事;于禁看后羞愧而死。这段记载侧面可以反映出,曹操墓最早是有地面建筑的;等到黄初三年,魏文帝下旨将地面建筑悉数拆除,这是完全落实薄葬方针的一种体现。他在《终制》里面说:“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因为原陵的财宝太多了,盗墓贼发掘了原陵,这是谁的过错?当然是汉明帝的,表面上看,陪葬的越多好像越孝顺,实际上是害了亲人。

曹操的确有防盗措施,但没有建七十二疑冢这一项。北宋以前,人们都知道曹操墓地的所在,尽管他不封不树。曹魏时期,曹操作为先帝,他的陵寝当然是朝廷重点保护的对象,总不能埋完了就放之不管,那样有违孝道,也不利于陵寝的安全,必然有专人看护。西晋建立后,对前朝墓地进行了人为损毁,曹操墓的位置就暴露在公众面前,为人们所熟知。十六国期间的《鲁潜墓志》详细介绍了鲁潜墓与魏武帝陵的相对方位;唐朝时,李世民北上讨伐高句丽,曾专门前往曹操墓祭奠,并宣读文章,《元和郡县图志》明确说曹操墓在邺县以西三十里的地方,说明时人也是清楚曹操墓的方位的;北宋乾德年间,赵匡胤下诏妥善安葬前代帝王,如有被盗的,回填墓道口,并安排陵户为之守灵,曹操也是其中之一。

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是南宋开始出现的,在此之前,没有人说过曹操干了这么一件事情。比如俞应符的《漳河疑冢》:“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说曹操生前骗天,死后骗人;比如罗公申的《曹操疑冢》:“汉文因山事已定,曹操疑冢忧更深。”再如清代陆次云的《疑冢》:“疑冢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正平只有坟三尺,千古安眠鹦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