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的亚文化
在网络空间的语境下,亚文化自然不可能是从属于主流文化的次级文化,这更符合亨利·布莱尔对亚文化现象的概述,是主流文化僵化导致的人类追求快感的一种极端表现。这种方式从主流的角度来看是相当叛逆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你嫁给了一个虚拟歌手,但TEPCO大学毕业后,你去喝了很多酒做游戏,给摆姿势的皮条客付了很多钱,却不一定是一个烂菜王。而主流文化的严格准入,决定了它无法完全容纳和接受这些看似过于叛逆,实则过于后现代的内容。所以,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不是来自理性的缺失和享乐主义的泛滥,而是来自工业化和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原子化。当人们脱离了集体,离经叛道的思想自然会脱离主流思想,汇聚成一种光怪陆离的网络亚文化。
亚文化的传播和延续是其作为文化现象持续存在并成为主流文化支柱的基础。众所周知,摇滚乐是亚文化主流化的成功范例。摇滚乐作为一种离经叛道的产物,最终成为一种流行文化,被主流文化同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卫·鲍依以其独特的虚拟形象与音乐的结合而红极一时。他带着真实性走进了虚拟,又带着虚拟回到了现实,这无疑是现实中的一种虚拟。以他为首的前卫华丽的摇滚音乐代表也对包括摇滚音乐在内的亚文化圈的塑造和延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与此同时,电子合成器音乐方兴未艾,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音乐和其他文化形式的发展。坂本龙一的黄色魔术乐队是电子合成音乐的代表乐队。电子迷幻和赛博朋克构成了黄魔乐团的主旋律,也反映了70年代经济繁荣、文化多元背景下日本摇滚和电子迷幻的本土化和改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偶像文化和隐忍文化被赋予了它。这种看似奇怪却很和谐的搭配,在上个世纪末推动了几个实验性虚拟歌手的出现。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这些所谓的虚拟歌手其实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有很大的不同,只是形式上的虚拟;然而,随着日本电视动画产业和偶像产业的蓬勃发展,真实和形式最终被技术的飞速飞跃所妥协,而这种妥协的产物就是所谓的将真实置于幕后,将形式具体化的虚拟歌手。虚拟歌手有真实的设定,也有虚拟的形象,但他们的真实是不允许公开的;他们生活在虚拟空间,却面对现实世界;他们遵循偶像文化的道德标准,但也发出了反主流、反传统、反集体化的声音,说明以虚拟偶像为基础的亚文化圈从根本上来说是来自主流但又反主流的。
21世纪,随着经济驱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目光开始从生存和温饱转向个人发展。人们不再关注更多的面包和泡沫,而是一个渠道,一个窗口,一种在喊出需求的同时隐藏身份的方式。于是,初音未来这个虚拟歌手出现了。她以世界的语言和音乐为载体,将虚拟与现实结合起来。初音未来等V们的形象属于公司,但创作权属于每一个愿意学习使用的人,这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宣泄创作欲望的扩音器。或许,初音未来的出现,可以成全尼采的梦想。演员在开始登台表演的那一刻就受到了观众的审视,同时也在更高的维度上审视着观众,审视着自己。
初音未来沟通了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却抹不去两者之间的距离,因为它只是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人们的创作欲望得到了满足,而表现欲望却没有被掺水。10年代前后,CG动画的盛行,移动捕捉技术、3D技术和Live2D技术的成熟,以及* * *催生了组成当代中国互联网亚文化的虚拟主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绊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虚拟主播诞生了。绊爱开启了虚拟文化乃至元宇宙时代的帷幕,奠定了未来20年虚拟文化市场的走向。在此后的五年里,全球虚拟主播的数量突飞猛进。虽然虚拟主播带来的虚拟文化仍然无法与诗歌、歌曲、影视、音乐、绘画等艺术相提并论,仍然属于亚文化,但它的爆发为其他亚文化圈提供了土壤,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的各种亚文化或多或少都与虚拟主播圈有关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各种虚拟主播的直播进行模型拟合分析,不难发现每个主播的直播间都是一道监狱风景。套用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主播把观众放在一个叫看直播的监狱里,观众也把主播放在一个内容输出的监狱里。在两组监狱中,主播和观众分别是狱警和犯人,指出主播不足的观众是刽子手,与观众互动的主播也是刽子手。这是一种纯粹而严格的权力关系:观众有权选择看不看,看哪个主播,指出主播的不足;主播也有选择直播内容的权利,和观众结盟,更进一步,有选择观众群体的权利。福柯的监狱理论同样适用于其他亚文化圈。中国互联网上很少有有趣的东西。创作者有选择二次做什么的权利,网民也有选择二次享受什么的权利。在双向选择下,难免会有很多人聚集在同一个水龙头前等水喝。好的饮水和从众心理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水龙头周围,或者有趣或者无聊的小圈子会涌入文化的盐碱地,优秀的创作者会离开,只留下走不掉的圈主(直播圈的主播或者动漫界的一个动漫)和茎秆腐烂的魔鬼在这片盐碱地上不知为何继续野蛮生长。在这种情况下,梗警逐渐进化,正常网民开始自发排斥和论资排辈,逐渐迷上外人。无论是随风而逝,还是成为网络弗兰肯斯坦,都归结于未能正确掌控亚文化的发展逻辑。亚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不管它是否与主流文化相违背,它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就像摇滚文化,朋克文化,都是小众出身,然后逐渐被大众接受,被主流文化吞噬。亚文化发展的过程,说到底就是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直至被主流认可的过程。
冲浪者最终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回到现实,比如创作者,观众,各行各业的人。就像后现代艺术回归前现代,当所有的艺术形式都被探索过,甚至各种看似最出格、最后现代、最不被主流接受的行为艺术都成了老生常谈,后现代主义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重温古代的神圣盒子,被圈子吓跑或抛弃的亚文化创作者、探索者、网络游民只能寻找下一个主人。所以亚文化的创造力和容忍度是有限的,不可能无底线地无限接收不被主流文化接受的内容。
亚文化的消亡还有救吗?是也不是,其实亚文化圈的命运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它的毁灭是必然的;但亚文化的一种破坏形式正在被主流文化同化,主流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精华。对于亚文化来说,被主流文化吞噬意味着生还是死?结论需要时间。
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侵权删除!文章中的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