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力”?
编辑李春辉
没想到,今年的“中国纪录片十大推动者”的称号,颁给了林志玲。硬糖君清楚的记得,在《大工匠》刚开播的时候,担任翻译的凌志姐姐就因为娃娃音引来了无数争议。
没想到,也在情理之中。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大工匠》(以下简称《匠人》)要找林志玲这个看起来“格格不入”的人了,而林志玲愿意留下更赚钱的综艺节目、走秀、影视剧来参与纪录片。
林志玲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匠人》吸引了众多关注,对整个纪录片行业是一次有效的创新示范。
新媒体对明星生产和消费链条的最大改造,大概就是明星变得特别“灵活”。向下,影视明星争相拍电视剧甚至网剧,流量和接地气是第一生产力;向上,大家都投身于看起来既不赚钱也不太崇高的领域,比如文艺片,甚至纪录片。
这种变化本质上是中国内容产业的消费升级。中产阶级的品味开始引领大众审美,“逼格”二字直接与商业价值挂钩。“曲高和寡”不再是“和”,而是人们自我标签的一种全新追求。
当成龙为纪录片《地球,神奇的一天》配音;当林志玲连续两季深度参演《大工匠》;当《我在故宫修文物》风靡哔哩哔哩;当纪录片《二十二》成为暑期档票房黑马的时候,我们简直有理由相信,纪录片将成为继商业片、文艺片之后,明星们的新征程。
明星爱上纪录片
在纪录片发展史上,明星参与并不少见。早在纪录片起步阶段,卢米埃尔兄弟就制作了大量与明星活动相关的纪录片。
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纪录片领域出现了专业的纪录片制作人,以主持人为核心,集制片人、导演、专家多重身份于一身。他们掌控着纪录片的整体进程和质量,通过出现在镜头中实现个人形象的“明星式”塑造。
为了让电视纪录片更有吸引力,BBC多年来培养了许多纪录片明星,用他们的个人魅力吸引观众来到电视前。这类明星的典型代表是被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的大卫·爱登堡。
阿滕伯勒拥有剑桥大学地质学和动物学学位,60多年来制作了近30部自然纪录片。身为主持人、导演、科学家的阿滕伯勒,通过有趣的解说、科学严谨的演示、唯美的形象感染了英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与明星的双向吸引越来越明显。他们通过准确的定位和精准的策划,引导所有明星参与到探索、体验和感知现实生活和真实事件的过程中,以高水准的制作让观众从生活的真实魅力中体验纪录片。
2015为了帮助英国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大卫·贝克汉姆为慈善事业筹款,BBC策划制作了纪录片《贝克汉姆:为我热爱的足球而战》。影片中,贝克汉姆克服重重困难,在10天内参加了横跨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的7场足球比赛。
2016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邀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访问全球气候问题,历时两年拍摄于洪水之前,旨在唤起人们对全球变暖危机的意识。
但长期以来,纪录片在中国的固化印象是:有思想有内涵,但音乐和寡的“高门槛”是市场竞争的弱势代表。
但随着近两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工匠》《大山村》等新一代纪录片的崛起,这些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更加符合新媒体和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也满足了这一波观众审美升级的需求。这些纪录片作为黑马走红,也让国产纪录片“高度匹配”,吸引了一线明星参与。
成龙为纪录片《地球:神奇的一天》配音,在责任感和纪录片魅力的感召下,不间断配音6小时;炙手可热的林志玲,已经深度参与了《大工匠》两季。她本可以在这些时期参加更“轻松”的综艺节目,却肩负着传承工匠精神的“重任”。
将于2065438+2007年2月底开播的《三天》,是一部关于互联网观察的纪录片。每集聚焦一个地方,花三天时间守护记录,试图从普通人的生活瞬间,衍射出大时代的温度质感。这部首部互联网观察纪录片,据说邀请了一位神秘的咖啡师加入配音,并引用了一位明星演唱《三天》的主题曲。跨界合作已经成为新纪录片的趋势。
与此同时,“明星纪录片”也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明星参与推动纪录片的传播,增强了其市场号召力和商业竞争力;纪录片的传播提升了明星的知名度,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艺术审美标签和社会责任。这是很多真人秀和商业片换不来的。
严肃主题的审美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把2017称为“纪录片崛起之年”并不为过。
在电影领域,暑期档只有一部,《二十二》凭借强大的口碑走出了典型的票房逆袭曲线,成为暑期档最大的黑马。此前《重返狼群》获得3291万票房,《冈仁波切》获得9972万票房。
短时间内此起彼伏,我们不能把它当成孤例,而是必须关注的新动向。中国电影院的纪录片已经今非昔比,因为中国的观众已经变了。
这种变化也发生在纪录片领域。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正在满足分众时代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他们不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逐渐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以电视为中心的传播格局:2016在线需求最高的十部作品中,前两部分别是纪录片《大地脉动》首次和《大工匠》。
抛开进口片《大地脉动》,《大工匠》很有助于我们一窥新时代纪录片的“套路”。
首先,基于网络,精准传播。《大工匠》作为一部网络微纪录片,短小精悍的长度符合人们碎片化的观看习惯。
同时,新媒体的联动也打造了全媒体传播的生态链。观众在视频网站观看《大工匠》时,屏幕右下角经常会出现新浪微博、豆瓣、知乎等社交网站的图文链接。观众只需点击即可参与新浪微博中#大工匠#话题的讨论,也可以加入豆瓣“大工匠”兴趣小组,发表对这部微纪录片的看法。
其次,精耕细作自然流畅。《匠人》场景丰富,剪辑流畅,为匠人故事的叙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每集15分钟,制作团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耐心打磨每一个镜头。许多观众在观看《匠人》后,被其精美的画面所折服。
明星的深度参与也挖掘了纪录片的高水准之美。比如在讲述汉服工匠钟毅的故事时,分享者林志玲出现在汉服中,既突出了东方美,又配合了工匠故事的内容。
在讲述青铜炉工匠陈巧生的故事时,分享者林志玲首先在青铜炉中点燃香薰,然后开始介绍故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顺利。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下,林志玲迷人的音色甚至会被忽略,因为观众是被工艺迷住了。
就像《国宝》中国宝的守护者都是明星一样,他们所吸引的关注让国宝再次活跃在现代观众的视线中。毫无疑问,林志玲的配音也是连接工艺美术和大众的媒介。《大工匠》总导演李表示:通过娱乐明星这一媒介,我们可以将观众原本的关系与一个陌生的事物联系起来。
从这一点来看,近几年的优秀纪录片都走了“光与灵”的道路。《舌尖》聚焦美食之美,《我在故宫修文物》关注文物精神,工匠向普罗大众推广精湛的工艺和技艺。
力就是生产力。
明星的加入改变了纪录片的小众属性,纪录片作为一种内容产品,越来越被大众接受。正如纪录片《匠人》总导演李所说:“技艺的传承离不开人的生活,真正能打动人的一定是人。”而凡是能打动人的,其商业价值自然毋庸置疑。
匠人是商业运作的成功案例。在过去,纪录片的商业前景大多是暗淡的。《匠人》作为一部年轻的纪录片,因其篇幅较短,制作和传播手段更加灵活,在商业运作上更具潜力:
原生广告模式让《匠人》既是纪录片,也是品牌片。文艺复兴迷李静带着匠人精神的诚意为惠普打印机拍了一部品牌宣传片;音响匠人曾德军遇见德古精工的简约哲学,博朗音响中国音响* * *诠释了伟大声音与简约道路的美学。
此外,蝉青今年还在北京、上海、长沙举办了“大匠”的衍生展:“大匠亚洲手迹展”。展览展示了漆器、蜀锦、汉服等12位匠人的匠心,也给了观众一个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大匠师》的纸质书也适时上架了。展览和书籍都扩大了纪录片的传播圈,全方位传递了工匠精神。
跨界加盟的林志玲,第三季有望继续出演《大工匠》。事实上,林志玲在纪录片中的角色不仅仅是分享者和配音演员,更是相关产品的品牌代言人。既是纪录片,也是品牌片。不断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深入挖掘东方美的《知青》,证明纪录片可能是品牌最好的载体。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纪录片已经成为电影市场的一股清流。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国产纪录片票房分别为1815万元、3163万元和7795万元,同比增长74%和146%。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私人公司开始进入纪录片领域。为了获得更广泛的传播,相对小众的纪录片也开始积极拓展新的传播渠道,跨媒体推广传播成为趋势,推动了纪录片票房的增长。
从这几年频频爆款来看,新一代纪录片已经俘获了观众的心。他们在拍摄制作上更精细,在商业运作上更有创意,在文化传播上有更强的使命感。
如今的明星,最重要的是“人设”。文化、深度、价值观,无疑是最好的“人造”加成。难怪明星们对纪录片感兴趣。在这场明星与纪录片的双赢合作中,也许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期待了,布兰妮将为我们解读未来的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