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都累了!“鸡娃”人生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
女儿上钢琴课之前,我对钢琴老师说,暑假不考级了,打算多带着她出去玩玩。让老师教一些考级之外的曲子, 娱乐 为主,调动一下孩子的兴趣即可。
这是我和老公沟通之后的结果。
我决定不“鸡娃”了,我累了,孩子也累了。
每天练琴一个小时左右,没有特别热爱也没有这方面的天赋,长大以后大概率就是在公司年会上、家庭聚会上表演一下,既感受不到钢琴和音乐的乐趣,又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大的价值。以此投入的大量时间,因此损失的快乐时光,到底值不值?
王食欲,北京第一代“鸡娃”,在网上发出感慨: 学区房、私立外国语、补习班、南极游学、出国交换…… 你能想象到的“鸡娃教育方案”,我都体验过。我都被鸡成这样了,也没有出人头地啊!
高中毕业,她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目前的职业是编剧、作者。年收入比北上广深的普通小白领稍强一些。买得起车,但只靠自己的话,依旧无法买得起北京的房。
她的朋友们和她的情况差不太多。被鸡了二十年,他们还是没有机会刀耕火种、开疆拓土,只能在父母原先开辟的那一块小小的土壤上精耕细作。
她说,她的鸡娃朋友们很多已经想开了: 有的副业搞起了烘焙,有的辞职当酒保,有的在B站做UP主,还有的竟然去做了健身教练、外卖派送员。
当初创业的,厌倦了用PPT骗投资;当初下定决心搞学术的,已经对学术圈彻底除魅;当初热爱艺术的,差点跳了泰晤士河;当初追求财富自由的,现在纷纷背上了贷款。
我们去了那么多国家,学了那么多知识,拿着硕士博士的文凭,专利著作等身……最后还不是一样搬砖996,或者连工作都不要的混混日子?
我的女儿没有王食欲那么厉害,我和我老公也没有王食欲父母那么高的智商、那么多的财富。
所以,如果我们继续加入内卷,除了让我们和孩子都变得格外焦虑和辛苦之外,能得到什么?
逆袭吗?
我看着眼前的两个孩子(淏仔11岁,玥玥8岁),我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和我一样普通。
从幼儿园开始,围棋、主持、舞蹈、钢琴、画画、武术、书法……十多个特长班,试了个遍,既没有发现孩子特别喜欢的,更没有看到孩子特别擅长的。
没有热情又没有天赋,如何逆袭?
人家那种高级“鸡娃”都没能逆袭,我们这种普通“鸡娃”又有什么底气?
我真担心,我的女儿每天埋头在她不怎么热爱的事情上,只因为我们所谓的“坚持”本身,便让她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头来却无法在她的人生中发挥多少正向的作用。
到那时,我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孩子是否会遗憾她错过的光阴?
如果“鸡”到最后,依然难逃普通人的命运,还有没有“鸡”的意义?
昨天看了几集《陪着你长大》,开始便是大家臆想出来的重点小学的“推优名额”,一些家长各尽所能,希望孩子能进入重点小学。无论是才艺表演,还是托关系找门路,亦或者怂恿别人闹大这件事……总之,焦虑感满满,仿佛上不去那个小学,孩子的一生就会因此断送。
刘涛饰演的苏醒,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女性,从未在意过孩子的提前教育。
然后,通过和妈妈们交往,以及好友苦口婆心的灌输, 成功地被这些妈妈们洗脑 ,越发焦虑。认为孩子必须要进重点小学,父母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给老公安排了很多任务,也给孩子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弄得老公无奈,孩子抵触,她也身心俱疲。
颖儿饰演的林芸芸,是个全职太太。她所有的价值感就来源于服务好老公、培养好女儿。女儿只要没考第一,她就要被老公痛批。在他老公眼里,他负责赚钱养家,她负责养女成凤。
孩子必须考第一,必须是最优秀的,必须……
这个小姑娘,演技很好。没有任何语言,静静地坐在那里,就激起了人们满满的心疼。
这个住在别墅中的小女孩,看不到一丝悠闲,在家里感受不到属于孩子的活力。每日奔波于各个辅导机构,承受着父亲的高度期望。
电视剧来源于生活,但并不一定高于生活。
我在上儿童SEL 社会 情感 课的时候,曾遇到一个小女孩,她说 她考试考了99分,回家后被妈妈打了。 因为妈妈认为那1分她不该丢,还因为班里有3个100分,而她不在其中。
这一次的99分,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影响多大?我觉得或许微乎其微。但是因为99分,妈妈打了她一顿,这行为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有多大?我想,一定会比丢的那1分更重。
如果,我们“鸡娃”了十几年,发现孩子依然逃不脱普通人的命运,我们会后悔没有让孩子小的时候好好玩、体验这个世界吗?
如果孩子在“内卷化”时代,辛辛苦苦与辅导班、题海奋战了十几年,到头来却发现这些努力对自己的人生影响甚微,他会感觉遗憾吗?
如果你们在二月份 #想对20岁的妈妈说# 这条热搜下的评论中看到自己的孩子说出一句“不要生下我”,你们会作何感想?
我想,我一定会掉眼泪。
因为这意味着,孩子否定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否定了他的人生。
他看不到这个世界中太多的阳光和快乐,没有对很多事情产生热爱与兴趣,他不想面对枯燥单调的风风雨雨,宁愿自己从未来过。
女儿玥玥是个好奇心很重的孩子,她会因为在路上看到一朵蒲公英而欢欣雀跃,问我蒲公英为什么一吹就会飞?会自己尝试种花种菜,还会因为科学课所学回到家自己手工做日晷,好奇生命的诞生,对我说想孵小鸡……她对世界万物都充满了好奇。
她看着阳台上种的各种花和菜,会看上一二十分钟。她在日记中写,我在和它们聊天。
而我,明知道她写作业慢,明知道可能会熬夜,却依然无法在她兴致勃勃的情况下,对她说:“快走吧,别弄了,赶紧写作业!”
如果一个孩子的世界只剩下学科学习和题海作业,孩子的好奇和热情还会剩下多少? 如果孩子对这个世界没有好奇和热爱了,那他将来人生的快乐来自于哪里?
是财富吗?还是地位?还是别人的艳羡的目光?
如果能力有限,没有获得期望中的财富和地位呢?是否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人,从而否定自己的人生?
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现代 社会 ,人的发展途径太多了。不是只有挤上985、211这些象牙塔,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你可以做生意、办企业、还可以做短视频、写文章/小说、还可以开个奶茶店……
热爱,才抵岁月漫长。
股神巴菲特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功就会随之而来。”
巴菲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小时候的第一个玩具也是他最喜欢的玩具之一,是一个绑在手腕上的“金属货币兑换器”。他对兑换零钱的过程和拥有金钱的感觉非常着迷,用极快的速度计算复利利息,是他儿童事情就非常喜欢的全心投入的一种消遣 娱乐 方式。
他小的时候对数字非常敏感,他会俯瞰忙碌的路口,记下来往车辆的车牌号码 ,然后回到家里,展开《世界先驱报》,计算每个字母在上面出现的次数。
抛去他的天赋不说,如果在中国,有多少父母能允许孩子每天站在路口观察来往车辆的车牌号码?有那些时间,不如多上个辅导班,多做一套卷子来得更实在。
我总觉得有些父母太注重短期结果了(我偶尔也会陷入这个坑里)。他们要的就是这一次考试成绩的高低,而不是孩子对学习的持续兴趣、孩子的心理状态以及孩子的理想梦想。
很多然觉得高考是一个里程碑,高考结束了, 育儿 /教育就结束了。孩子高考成功了,便代表着父母的成功。
真的如此吗?
前段时间,留美学子张一得的离世,震惊了很多人。他曾经是众人欣赏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众人钦佩的对象。一个拥有高级履历的孩子,前面应该是无限阳光,却自己选择了生命的终结。
这是成功的案例?还是失败的案例?
根本无法归类。
“鸡娃焦虑”,其实更多的属于中产阶级的焦虑。
剧中的沈晓燕就没有太多的鸡娃焦虑,因为她不够资格焦虑。她既没有钱去拼特长拼辅导,也没有时间去拼陪伴。她整日奋战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只为了给儿子多赚一些学费钱。
我也是个普通人,只比沈晓燕好一点点,距离中产阶级还很远。
我对我的孩子们没有超脱现实的期望,只希望他们能拥有一个 健康 的身心,有一两项兴趣爱好,有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每一天都能期待着太阳升起,拥抱阳光。这就足够了。
一个“积极”的心态,远胜于任何学历。
因为,怀有积极心态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所建树的人。他不畏难,不退缩,不逃避,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用心学习和生活。他怀揣着希望,向阳而长。
而且,不要以为“不鸡娃”就意味着“放羊”。
“鸡娃”的对面不是“忽视”,而是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的引导,是对孩子心态的培养。——这一点很难。如果我们不会做,我们可以先从自己做起,我们做好了,孩子自然就会耳濡目染。
——END——
作者:皓月长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讲师。家有两只神兽,挑战不断,成长不息。所写文字皆出自个人学习实践,或有局限性,请大家建设性参考。如果你喜欢,欢迎关注我@皓月长歌正面管教 ,让我们一起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