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400字,快上线等。
影片最大的魅力在于导演有意将真正的叙述者,即“小英”作为一个成年人(也可以说是吴或林)与被讲述的故事分开,使影片的叙事风格披上了一层忧郁朦胧的情感色彩。
影片一开始,小英就学会了啃骆驼,这不仅体现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稚气,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角度。全片大部分镜头都是用小影的低角度主观镜头拍摄的。就这样,带着小英天真无邪的眼神的痕迹,“一切都离我而去”的悲伤情绪显得特别真实,也更加悲伤和痛苦。
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故事中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悲惨,但语气还是相当温柔的。如果说秀珍疯了,那是因为她爱人的大学生因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方逮捕,生死不明。导演用秀珍悲伤的画外音说话。镜头在这对夫妇曾经住过的房子里缓缓移动,猩红色的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似乎印上了他们的感情。这些都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让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感中。
秀珍与那位大学生的自由恋爱,对于宗族礼仪来说是无法容忍的,但私生子却作为耻辱被扔进了七花门,直到母女相见,走向火车站,最后悲惨地死在火车船下,这似乎是那个社会为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为了表现这个角色的悲惨命运,影片在雨夜精心拍摄了告别的场景,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噬了整个长镜头。大雨中,为母女俩送行的小英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纸的哭声:快看,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导演没有让小英幼小的心灵在这里受到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所有沉重的精神灾难都被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达很耐人寻味。
相反,导演有意依靠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藤案中小油鸡的四个镜头和秋千的镜面描写,刻画了他们内心的童真,悲伤与挫败,离别的悲伤与憎恨,以及各种辛酸与孤独的感受,这些都一直贯穿在影片舒缓宁静的节奏中。正因为如此,小英离开时的悲伤叠加在《极品》的旋律里,她想和那长长的秋千,那毛茸茸的小鸡谈恋爱。在她怀旧的眼神中,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孕育出一种细腻而忧伤的诗意,就像影片中屋檐下的夜雨,冲刷成一个水圈,像涟漪一样散去。
如果说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小英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残酷现实只是新鲜感,那么在后半部分,从小英在病床上醒来开始,就是一场噩梦般的逃离和突破。从此,小英开始走向成熟,她逐渐明白了这个世界的复杂和苦难。
天真小英的世界。它应该像大海和天空一样丰富多彩。影片中念叨“我们看海吧”的两个场景,显然是寄托了导演的主观愿望。
在荒草园,小英遇到了一个善良老实的小偷。萦绕在他们头顶的乌鸦的尖叫声和噪音似乎预示着一种命运的悲剧气氛。
从小英和小偷的几次对话中,我们知道小偷是个好人,但社会现实逼着他去做贼。传统的文化教养,难以承受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让他在偷别人钱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
但在小英纯真善良的眼神背后,她又无意间害了小偷。她把一个小佛像(可以表示小偷内心寻找出路的需要)给了一个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依据。在小英含泪的目光中,又一个朋友离开了她。在她还没来得及忏悔的时候,她的心里就已经被抹上了一道感情的伤疤。正如著名诗人北岛康介在《电击》中写的:我曾经和一个隐形人握手/尖叫着说我的手被烧伤了/烙上了印记。
当善良的小英的内心逐渐被生活的痛苦和悲伤所浸染时,她的家人也相继遭殃。先是小英的父亲安详离去,变成了台湾省公墓的一块石碑。她父亲墓地里六片红叶重叠的场景无疑将贯穿整部电影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随后马松告别小英一家,骑上丈夫带来的毛驴回家,留给这个善良的女人失去孩子的孤独和寂寞。
此时,小英坐在马车的后座上,含着泪告别了童年的家和精神的小窝。
小英作为主角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现实存在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变得越来越脆弱。影片中纠缠不清的无尽悲剧循环更是引人注目,发人深省,这也是影片丰富性的关键。
但这也不尽然,因为我们在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不可能是原著。她有着小英童年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或林想象中的“城南”,是他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的一口老酒,于是他们用自己的心灵滋润和哺育了那个“城南”。
他们所描述的“伟大时代的小故事”,回忆起来不再带着痛苦的忏悔感,而是带着豁达从容的平和心态。因此,影片中的许多生活细节都充满了一种深深的依恋感,它们都保留了一种难得的温暖:如学校的钟声和孩子们的歌声,以及滑轮井,水车,在烈日下伸出舌头的狗和安静蝉鸣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他们活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