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影视剧井喷的原因与套路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账号:mediachanged,转载须授权。
张
有媒体形容2011是“红剧井喷”的一年。一方面,2011有两大纪念活动,分别是建党九十周年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另一方面,新世纪以来,红色题材影视剧成为电视剧制作的重要类型,其中很多并不是红色题材的献礼剧(由政府宣传部门投资拍摄)。
红色题材影视剧积累了几种成功的叙事风格:
一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如长征(2001)、井冈山(2004)、红色摇篮(2009)等。2011,开天辟地,辛亥革命是代表作。随着对历史问题的包容和去意识形态化,这些电视剧可以更客观地呈现和还原历史的原貌,让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和人性化,将重大历史演绎成不同人物/人物之间的勾心斗角。尤其是商业明星为了吸引观众,允许扮演领袖和历史人物。这种大明星依然呈现主旋律与商业化的完美嫁接而不是特殊演员本身。
二是泥腿子将军的抗战剧,代表有《历史的天空》(2004)、《亮剑》(2005)、《狼毒花》(2007)。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11“最美致敬剧”。近年来,抗日题材成为塑造民族/国家英雄的重要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绎了民族* * *团结抗日的国剧,通过个人英雄主义的书写,重新认识民族/国家身份。
三是“无名英雄”谍战剧,以《暗算》(2006)、《潜伏》(2009)、《黎明前》(2010)等为代表。2011,有“借枪”、“绿盲”、“绿盲”。谍战剧来源于曾经是经典红色题材的反正片。这类电视剧不仅有惊心动魄的商业元素,无名英雄对信仰的忠诚与坚韧,更是当下白领职场伦理的有力呈现。
四是青春/偶像红剧,以《只是少男少女》(2006)等为代表。2011无论是与建党息息相关的五四青年爱国运动,还是参加辛亥革命的青年革命家,都与青年有关。所以贡品剧也以青春叙事为主。比如2011上半年播出的《延安之恋》和以偶像剧著称的湖南卫视推出了四部自制剧——以毛泽东为题材的电视剧《怒放》、《我的青春在延安》、话剧纪录片《青春连队》和《青春唱响歌》,形成了《红色青春》,其中《青春连队》。
2011口碑和收视率最好的红色剧是抗战题材《念念不忘的序号》(北京鲁花白娜影视有限公司出品),播出时在北京卫视和安徽卫视相继创下收视第一,随后登录CCTV 1。这部剧被视为抗日版水浒传(正如很多红色经典,如林袁,《新儿女传》,《吕梁英雄传》,《飞虎队》等。,都用叛逆英雄的传奇演义来讲革命故事)。他通过李达的身手,带领一群《他是我的兄弟》对付弱智、刻板的日本鬼子,在段子中突出兄弟情谊和抗日救国的宏大主题,可以说是红色剧里少有的。
相比石光荣、蒋大牙、李云龙等草莽英雄,黄海波的李达身手也是泥腿子,没什么文化,但泼皮多了点,藏族的“灵机一动”让小鬼子到处跑。类似这几年* * *联合抗日的写作实践,油腔滑调的李大师和义正言辞的国军军官陈峰也是抗日好兄弟。这部喜剧、打宝类电视剧采用了电影集合的思想策略,就像《不朽的序列号》这个名字一样,也是一个寻求组织“命名”的故事。
李大师领导的游击队在掩护主力撤退的阻击战中几乎全军覆没(除了小三子幸存)。几十年后,烈士的遗体才被发现并重新安置在烈士陵园。这些没有头衔的非正规抗日部队,最终得到了上级和组织的认可,成为“中华民族”(当前最重要和重塑的历史主体)的英雄,从而最终实现了个人/英雄的奉献和牺牲。
可以说,这与其说是无名小人物、无名鼠辈从历史中“找回”自己头衔/名字的过程,不如说是当下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对个人/英雄崇高价值的重新命名和认同来获得政治认同的过程,只是这里的“政治认同”从“革命”变成了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叙事。
在这种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支撑下,更容易讲出辛亥革命的故事,一场反对封建王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加上民国传奇剧和近年来的民国文化热潮,“民国那些事”早已是电视剧中耳熟能详的题材。
《辛亥革命》(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电视台联合出品)9月底登陆央视,不同于十年前《走向和谐》引起的巨大争议。该剧讲述了一部从清末宪政改革到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未能称帝的史诗电视剧,详细展现了清末贵族的垂死挣扎、袁世凯等立宪派的困境、孙中山等派系的激进革命。
这部剧虽然没有像《致* * *》那样歌颂慈禧和袁世凯,贬低孙中山,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革命史观,把每个历史人物都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显得更加丰满,尤其是袁世凯在这段历史中始终处于历史漩涡之中,显得尤为复杂和多面。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账号:mediachanged,转载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