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们香港电影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阶段到繁荣?

1940年代,香港大观电影公司美国分公司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本土色彩(三原色)立体电影。同年春,南洋电影公司董事邵存仁发起粤语电影革新运动。他认为要改善香港电影,首先要提高电影质量,主张先从剧本入手,才能出好电影。而且吸引了各方技术人员、网络一流演员以及古龙庚、冯浩峰等一批在写作、电影艺术方面有专业素养的年轻人。在这场革新运动下,南洋创作了《女儿笑》、《奇人梅子》、《王宓》、《你何时再来》等名作。后来,香港陷入了战争时期。“从194112开始,日本侵略香港,轰炸大观电影厂等电影设施。1946开始的时候,香港的电影业完全处于停滞状态。”12事实上,从1945年底开始,联谊、华声、联盛等部分电影公司已经复员复业。但由于一些主要电影人,如关之琳、吴楚凡、白燕等仍在外地,而一些原有的香港电影制片厂,如南洋制片厂、大观制片厂等已遭破坏,成为一片废墟。再加上部分制作设备的缺失,香港电影业直到1946才正式复苏。

“香港重光之后,娱乐圈日益繁荣,尤其是电影院,观众更是人满为患。每次好片上映,早就爆满了。”13里还有一句话“1960年代的40年代末是粤语电影的高峰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很多都是粤剧。”14但实际上,从1946开始,除了粤语片,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是因为内战时期的上海动乱,国内著名电影人如、李、朱士林;演员有旋,严君和白光都南下了。此时和李在港成立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在1948拍摄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魂》和《清宫秘史》两部电影。1940s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其他华语电影制片厂,甚至拍出了不少名片,比如长城上映的《妖后》,一时成为一代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