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极》讲的是什么?
陈凯歌导演的年度大片(3.4亿人民币)《无极》在首映日65438+2月15前一天“引爆”,而且只是“放映”。全国* * *收110万票房,上海永华电影城首开纪录10。
人们不禁将《无极》与三年前的《英雄》相提并论,不仅因为两位导演都是中国最著名的导演,更因为他们面对市场的决心和对大制作的探索。但当时所谓的“中国制造”大片在三年前根本不存在,人们最初的热情超过了理性的评价。现在,吃了太多山珍海味的观众会更加挑剔。另一方面,当时《英雄》50元左右的票价已经是新纪录,但三年后,《无极》的票价明显更高。票价会是最终票房的决定性因素吗?
哲学还是笑话
与之前的电影《和你在一起》让观众流下无数眼泪不同,无极放映的场地不时爆发出笑声(三年前的《英雄》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与无极希望营造的氛围格格不入。或许陈凯歌想告诉大众一个神话,但观众更愿意看到现实。
《无极》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命运的故事。在序言中,小女孩为了抢小男孩的食物而欺骗了他。洞察并主宰自己命运的“沈曼”对小女孩说:“我让你得到了所有的荣华富贵,但你就是得不到真爱。即使有,也会马上失去。你会吗?”小女孩回答:“我愿意”,于是就有了不可挽回的承诺,不可逆转的命运。Promise的英文名是The Promise,大概是关于小女孩的承诺。陈凯歌说是美国出版商给的。我想出版商一定看过这部电影。是个好名字,至少比无极好听。
小女孩后来成了集美貌与财富于一身的公主。奴隶“昆仑”穿着“光明”将军的花甲去救被北侯爷“乌桓”包围的国王,结果却为了救“青城”而误杀了国王。大家都以为将军杀了国王,所以通缉“光明”。为了和沈曼打赌,“光明”试图得到“倾城”(倾城认为“光明”爱上他是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了她),重新成为花甲(代表战神和名利)的主人。没想到,后来他真的爱上了“倾城”。元老院要审判弑君的罪犯,昆仑承认弑君,是为了拯救主人的“光明”,赢得“倾城”的真爱。最后时刻,乌桓逮捕了青城和昆仑。光明为了救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昆仑披上黑袍,起死回生,带着青城寻找新世界。
个人认为陈凯歌的讲故事技巧比张艺谋好。承诺是他自己写的。虽然故事借鉴了很多西方神话,但至少没有《英雄》和《十面埋伏》那么令人费解。现在的问题是,陈凯歌导演觉得用故事和场景来娱乐观众还不够。他说“思想是一切娱乐的动力”,所以他这个从来不缺思想的导演,必须给这部针对大众的主流电影加一点思想的调料(大众越多,市场越大)。于是,一边是流行的场景,一边是哲学的对话,有点诡异,这大概就是有些笑点的原因吧。
“倾城”、“光”、“昆仑”、“不快”、“鬼狼”这些名字都是象征性的。我问导演这些人物是不是因为这个变成了符号,给人一种观念超前的感觉。陈主任回答:“我觉得不是符号。因为这不是现实电影,所以不要用衡量现实电影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叙事从人物开始,而不是从概念开始。”陈导演的话点出了一个事实,观众(至少是一部分观众)用现实主义的眼光看《无极》会觉得悲剧很搞笑(中国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审美习惯)。
影片中有数不清的哲学对话。比如同样是雪国,拥有苍蝇般奔跑能力的“鬼狼”对昆仑说:“你不是在跑,而是在逃。只有心中有了渴望,才能学会奔跑。”他还说:“我渴望你自己去找,别人给不了你。”正是在“鬼狼”的感召下,“昆仑”才真正从一个只会“跪”和“爬”的奴隶,进化成一个能“站”和“跑”的自由人。
影片中有很多这样的推理场景,却也经常遇到笑点。人们似乎无法忍受连贯的剧情被推理打断,不愿意在视觉娱乐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笑的最大的一次是在最后,当“无喜”告诉“倾城”他就是那个被她欺骗的小男孩,“是你让我从此不再相信任何人,让我失去了一次做好人的机会”;以及“你可以得到世界上的一切,只要你足够坏。”单看这些话,真的分不清这是哲学还是笑话。而陈凯歌却在两个小时的拍摄和三年的筹备中固执地注入了“思想”,希望“雅俗共赏”。真不知道是成功还是失败。
命运还是奋斗
片尾有一个亮眼的小尾巴——“昆仑”带着“倾城”给她另一个选择的机会。真的是“时光倒流,人死而复生”,命运的箴言被打破,象征着他们终于战胜了命运之神。没有这最后一段,整部电影给人一种宿命感。
《沈曼》和《倾城》的约定:“一个男人贪恋奢华,却永远得不到爱情,即使得到了,也会立刻失去”,这更像是一个女巫的诅咒。“青城”被“昆仑”救出,但追兵马上赶到,“昆仑”只好跳崖。对于《倾城》,真的证明了你只是感受到了爱,马上就失去了。
沈曼告诉光明将军,花甲的主人会杀了国王。光明以为不可能,事实却是昆仑杀了花甲王。“沈曼”补充道:“你不再是无敌的了,花甲(战神)的真正主人会有‘倾城之恋’。”争强好胜、坚韧不拔的光明不想放弃。他和沈曼打赌他是战争之神,而沈曼只需要一滴眼泪。结果“光明”将计就计,让“倾城”爱上了他,以为这样就赢了。没想到最后的事情终于揭晓,他已经爱上了《倾城》,他真的落泪了。
《沈曼》说:海棠花落,日月相会,他们(战神和“倾城”)就会相遇。“倾城”离开他,是为了不让“光明”成为那个诅咒的牺牲品。“光明”一直站在玄关等待,直到海棠花落,他开始绝望,以为自己真的看不到“青城”了,自己也不会是战神了。这时“昆仑”出现了,他在日月会合前找到了背上带着“光”的“倾城”。将军很高兴,但突然发现真正相遇的是“倾城”和“昆仑”。
剧中人物不断争斗,但结果往往是命运获胜,这让整部剧带有希腊神话的悲剧色彩。记者问导演为什么这么听天由命。陈凯歌回答:“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宿命的。命运确实存在。在茫茫人海中遇见一个人,而不是遇见另一个人,是命运决定的。我的成长背景决定了我内心是悲观的,比如人际关系上的互不信任,但这部电影最终给了梦想和希望。告诉大家,跌倒了,可以再爬起来。”
全剧的关键线索是“倾城”的命运,她的爱与被爱。陈凯歌认为自己是一个遭遇男权社会(女人的幸福是男人给的)命运的女人,像戴安娜王妃。“正因为她不是骄傲的公主,她是世俗的小女孩,是被命运诅咒的女人,所以被救赎的欲望更强烈。”
也许,不可逆转的命运造成的悲剧和人类孜孜不倦的奋斗同时存在于无限的世界。“在影片的结尾,大家原来的价值体系都变了。比如‘光明’,他原本以胜利为目的,为名利服务,最后却学会了爱,为爱人牺牲;再比如‘昆仑’,从奴隶成长为有权爱与被爱的人;还有‘鬼狼’。他曾经是一个最怕死的人。他曾经在种族灭绝的情况下向“不快乐”投降,但后来他明白了,活着必须活得有尊严。他的牺牲类似于《霸王别姬》中张国荣的死。”陈凯歌说。但问题是没听过导演“解说”的观众能不能理解这些。
魔法还是现实
陈凯歌一再强调《无极》是一部魔幻电影。近年来,《指环王》系列和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使魔法电影风靡全球。显然,中国电影人也开始探索魔术。《无极》是一部明确打着魔法旗号的电影,紧随其后的《癫痫病贤者》也在西游记主题中加入了外星人以示“魔法”。
但与西方“鬼神”体系的完善不同,中国传统的“鬼神”往往以“魔”、“仙”的形象出现,但目前中国的魔幻电影还是借鉴了西方的一些元素。另一方面,西方魔幻电影的艺术更为现实,如《中土世界》和《《指环王》的魔都》,与《无极》大相径庭。“承诺”的艺术是虚幻的。
陈凯歌解释说:“我一直觉得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大片里,有一个看不见的任务,就是传递中国文化之美。我去过澳洲,《指环王》有典型的新西兰风景,但这不足以表达对中国文化的感受。比如第一场,‘沈曼’出现在小女孩面前,整个画面就像‘一面满是花和月的镜子’。我们的电脑特技是为了创造中国水墨画的感觉,而不是给西方人解释中国文化的权利。再比如,中国传统古典诗词中,有多少是用“落花”来表现生活的,比如“落花春流”、“凋零花满天飞”、“又不知折了多少花”。生命是短暂的,但它可以是辉煌的。这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古代文化中积累的元素。我们的电影用了很多‘落花’场景。”陈导演的一句话,明确了《无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
当初在《英雄》中,张艺谋也是用水滴、剑、茶、棋来表现中国文化,而《无极》中的中国元素更为抽象,都是为了营造一种东方审美意境。
虽然有武打场面,但是无极不是武打片,所以武打动作的设计并不复杂,只有演员在“飞”,和威亚厮混。不过有些场景的选择是很费心思的。比如有一场“鬼狼”和“昆仑”在半圆形铁笼子里的打斗,反映的是这两个跑得快的雪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在笼壁上追逐。另一场“昆仑”与“乌桓”的对决在一个五行八卦机关中进行,所有的画面都会随机旋转,既展现了中国元素的奇幻,又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气氛。
《无极》讲了一个没有具体时间地点的故事,就像一个电脑游戏,没有时代背景。这和陈凯歌之前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陈凯歌也承认自己受到了电脑游戏和漫画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拍这个题材比较安全”,他不敢拿这么大的投入去冒险。如果他考不上或者像《霸王别姬》一样不允许在CCTV 6播出,那就太不配了。其次,“会让年轻人更喜欢”,不会影响他们从电影中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这不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但仍是一部直击人心的电影。”我相信只要你愿意,观众还是可以从这个童话里看到现实的,只是不是那么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