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女生但是我不喜欢男生我喜欢女生,我这算是变态吗

你不是变态。只是这个社会追不上你的价值观。

LGBT运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世界各地开花结果,被很多人接受。

而我国的教科书关于xing知识的描述,这方面落后二三十年。

在1960年代发生性革命之前,社会上并没有专门指代非异性恋的中立词汇。最接近中立的词汇是1860年代出现的“第三性”,但这个词并没有人社会上得到广泛接受。第一个广泛传播的词汇是“同性恋”,但是这个词在1950和1960年代被认为有贬义,所以一度被“同性爱”代替,1970年代被“gay”代替 。随着女同性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gay”和“lesbian”的使用变得普遍。

双性恋与跨性别

在石墙暴动后的一段时间,即1970和1980年代,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皆对双性恋和跨性别人士的接纳程度有所降低。双性恋被认为是不敢出柜或不能自我认同的同性恋,而跨性别被认为其行为偏离了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每个社群都发展出了各自的自我认同,其中包括是否接受其他性别的族群以及如何与其他性别相处的问题,然而这些争论持续至今。

LGBT诞生

“LGBT”第一次于1988年在美国出现。1990年代,“LGBT”作为中立词汇被用来称呼这四个群体以表示尊重。尽管LGBT群体内部对不同群体的接纳程度不一且有不少争论,但“LGBT”一词的使用还是被认为是包容的积极象征。尽管“LGBT”一词没能体现非异性恋中的所有小群体,但这些未能体现的群体通常也被认为是“LGBT”所涵盖的一部分。总的来说,“LGBT”一词一直尽量把被边缘化的群体包含到该词的意义里。

词汇发展

“LGBT”有许多变体用法,有些只是改变其字母排列顺序。“LGBT”和“GLBT”是最常用的两种。在不包含跨性别者时候,它就变成“LGB”。它也可能加入两个“Q”来代表酷儿与疑性恋,变成“LGBTQ”或“LGBTQQ”;加入一个“I”来代表双性人者,变成“LGBTI”;加入另一个“T”来代表变性者,变成“LGBTT”;加入一个“A”来代表支持同性恋的异性恋盟友(straight allies),变成“LGBTA”。如果以上全部都包含进去的话,就变成“LGBTTIQQA”,不过这种用法极为少见。台湾则有“LGBTSQQ”的用法,其中的“S”指的是“直同志”(Tonzhi-Friendly Straight)。泛性恋和酷儿经常被归类在双性恋之下;变性人和双性人被部分人归类在跨性别之下,但这种归类遭到变性人和双性人的反对。各种变体的字母顺序并不统一,除了上文提到的以“LGBT”或“GLBT”两种,也有其它以任意顺序排列的情况,但不如前两种常见。LGBT一词的各种变体并没有任何政治意味,但是反应了使用者对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偏好。

非裔美国人为了与白人主导的同性恋社群区分,倾向保用“同性之爱”(Same gender loving)。医学界倾向于 使用“MSM”(Men who have sexwith men)来形容一个人的同性性倾向。在2000年代,“性与性别认同少数群体”(Minority sexual and gender identities)被引入以形容以上所有的群体。其它的首字母缩略字,“QUILTBAG”、“LGBTetc”、“LGBTQetc”等曾被提出但没有得到广泛使用。进入2010年代,LGBTQIA作为一个更广泛,更有包容性的缩写词而开始流行起来。其中“Q”指“性身份疑惑”,也指“酷儿”;“I”指“男女同体”(intersex);“A”代表“同盟”(ally)或“无性”(asex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