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李小龙所有电影的总票房值是多少?
现在很多观众都认为传说中的李小龙的成功是因为他的功夫大师的身份,其实不然。在主演电影《唐山大兄》之前,李小龙一直在美国好莱坞游荡。当时虽然他有武术家的身份,在美国公开当学徒,但很多好莱坞名人都是李小龙的徒弟。但此时的李小龙在华人世界并没有广泛的认知度。说的难听点,李小龙在好莱坞基本就是在配角和跑龙套的范畴里徘徊。
以至于在李小龙1970左右回香港谈与邵氏影业老板邵氏的合作时,邵氏也以李小龙开出的15000美元高薪为由拒绝了李小龙的合作请求。邵逸夫拒绝与李小龙合作,基本上拒绝了下一个时代的邵氏电影。由于与邵逸夫邵逸夫的谈判未果,李小龙转投刚刚离开邵逸夫的邹文怀,另立门户,成立嘉禾影业。1971年,由李小龙主演、联合编剧的电影《唐山大兄》以319万港币打破了香港电影史上的票房纪录。
《唐山大兄》的商业成功让李小龙一夜之间成为中国电影界的巨星。李小龙能取得如此轰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小龙改变了香港武侠电影中传统的动作风格。与以往的武侠片大量借鉴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动作设计不同,李小龙在片中的打斗场面更接近实战,他干净利落的打斗风格让观众耳目一新。
李小龙的成功,成功地将香港电影从武侠片转移到了功夫片。虽然两类电影在风格上非常相似,但显然后者更容易激起观众的观影热情。在《唐山大兄》票房空前成功后,刚刚创办嘉禾影业的邹文怀看到了希望,于是和李小龙趁热打铁,迅速上映了同样由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两部功夫片。而这两部投资预算不断增加的作品,确实不负众望。《唐山大哥大》之后,他们连续两次打破香港电影历史票房冠军,在香港本土电影年度票房排行榜上从65438到0972占据冠军和亚军的位置。
李小龙的异军突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使港产电影的票房纪录从200多万港币迅速提高到500多万港币。这个票房数字大大超过了由大师级导演李翰祥执导,许冠文主演的电影《大军阀》的300万港币票房。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李小龙的票房纪录短时间内很难超越,至少李小龙的热潮还会维持一段时间。
然而令众多影迷遗憾的是,李小龙不仅没能保住票房纪录,就连他传奇而辉煌的一生也在7月20日1973结束了。李小龙去世后的第六天,由他主演的最后一部完整电影《龙争虎斗》在香港上映。然而,这部在全球斩获2.3亿票房的电影,在香港市场却表现不佳,仅取得330万港元的最终票房。李小龙主演的最后一部完整的电影,在香港市场不仅没有保持李小龙之前的强劲势头,就连这部电影也让李小龙失去了两年的年度票房冠军,由他保持的票房纪录也被另一部现象级的香港电影打破。
这部打破李小龙票房纪录的电影由导演楚原执导,埃利奥特·恩戈克、李京、金虎、何守信和沈殿霞联合主演。它反映了香港普通人的生活。这部汇集了大量电影明星的正宗港片,是典型的明星作品。除了强大的主演阵容,本片还邀请了郑少秋、李修贤、许冠英等大咖跑龙套。这部电影的导演楚原很有名。
楚原是与李翰祥、胡金铨和张彻齐名的萧伯纳的四大导演之一。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是他执导了大量由狄龙主演、改编自古龙武侠小说的武侠片。与胡金铨和张彻执导的原创武侠片不同,楚原执导的武侠片大多改编自古龙的同名武侠小说。楚原尤其善于把握古龙小说中人物的原始风貌和江湖意境。在楚原之后,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把古龙的江湖展现在大银幕上。
李小龙的电影《龙争虎斗》之所以在香港市场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与电影《龙争虎斗》的国有化有关。在这部电影之前,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三部电影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尤其是李小龙在《精武门》中饰演的虚构民族英雄陈真。当他砸碎大屏幕上“东亚病夫”的牌匾时,踢到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当时,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人迫切需要一个中国形象的代言人,以便在世界舞台上重塑中国人的形象。李小龙的武术家身份,强健的体魄,以及在大银幕上的民族英雄形象,使他成为全世界华人的偶像。因为李小龙的成功,全世界的观众都认为中国人人都会功夫。从此,中国人彻底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号,所以李小龙也成为了全世界华人的精神图腾。
但在他的上一部电影《龙争虎斗》中,这种民族精神明显被削弱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这部电影是嘉禾影业和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华纳兄弟的合作。这部电影锁定了全球市场。为了配合本片的市场定位,影片主创放弃了李小龙之前演过的“民族英雄”形象。这种变化也使得影片在香港市场表现不佳,而在这个阶段,李小龙刚刚去世,去世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