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评价& gt这部电影里的?

疯狂的石头电影评论

作者:邹建生

最近新锐导演宁浩执导的《疯狂的石头》,确实让国人感到骄傲。(之前有一个国外著名导演来中国,当着中国主流媒体的面嘲讽我这个华中籍的无名导演。)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宁浩。但是看完《疯狂的石头》,我不得不对这个人刮目相看。虽然在此之前他已经执导过几部优秀作品(据说),但我直到今天都拿着一张空白去验证其真实性。(没错,宁浩是中国未来最有潜力的导演之一)。注: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不具有权威性。

这部不贵的电影据说前三天票房就达到了200万。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没能为这部我相当喜欢的电影捐一张票(不过我是BT)。如果宁哥看到我的评论,不要生气,因为之前我很期待的国产片,比如《无极》,让我很失望,所以《无极》之后我就没看过国产片了。备注:我可以称得上超级粉丝,半年来平均每天看3部以上电影。另外,我知道由于投资方对影片投入的限制,宁哥没能覆盖到宣传的方方面面,或者说没能像《无极》那样铺天盖地——虽然我后来对这种现象不屑一顾,认为很可笑。但作为营销人员,我支持这种“先听声音再见人”的营销方式。)

一句话:错过了发布会,只好BT。既然我没能在票房上支持你,那么票房的收入好像就不关你的事了。)然后给你一个道义上的支持。

好了,序言到此结束。关于疯狂我还是说点实质性的吧。

一.行为者:

我第一次在BT搜索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疯狂》的介绍:导演:我不知道。产地:国内,发音:中文,主演:不熟悉。书名:石头。(我以为是地质学的科普片。

作为一个相对专业的业余爱好者,以上几点是选片的必经程序。而且这个节目里,没有一个项目能让我停留哪怕几秒钟。后来,(发布后半个月),有网友在凤软论坛转发了一条关于“疯狂”的评论。评论虽然略短,但大体介绍了影片的亮点。评论也给了这部电影不少好评。更难得的是,看过贴吧这部电影的人,一致认可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于是我干脆百度了一下,哇,关于“疯狂”的相关链接条目

非常多...所以我知道刘德华是最初的投资者,主演是通常在系列中扮演韩寒的郭涛,以及在配角中扮演“燕子和李三”的刘桦。还有经常在港剧中出演配角的连晋。最佳男主角是Xu zhēng,他在《李威官方》中饰演李威。然而,就是这样一群非大牌的组合,创造了今年最火的华语最佳电影。(还是个人观点,不代表权威,但是宁哥放心,权威人士迟早会像我一样评价你的。)

2.偶然巧合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哲学中的一对辩证范畴。而宁浩却把这两类变成了电影最好的工具。

从剧情的设定来看,安排了几组巧合:工艺品厂的土地正好被贪婪的地产商看中,摄影师恰好是工艺品厂厂长的儿子。摄影师捡到的女孩恰好是三个小偷中老大的女朋友。保安队长和小偷碰巧住在同一家旅馆的隔壁房间。高科技国际大盗恰好被三个小偷抢走了密码箱。和女朋友在私家车里幽会的男人,刚开门就把小偷拦住了,再加上一群几个月没发工资的工人,一块价值不菲的玉石。整个剧情的设定已经表明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喜剧。

我通常把这类作品归类为戏剧作品。比如《雷雨》和《俄狄浦斯王》。当然,雷和俄罗斯都是经典,疯狂不能和他们比。再者,雷霆和俄罗斯是悲剧,疯狂是喜剧。雷霆和俄罗斯是近代和古代的社会背景,疯狂是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但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巧妙地运用了戏剧性的巧合。

三。内在逻辑

事实上,当我们谈论电影的内在逻辑时,我们首先要定义电影的类型。比如是动作片、科幻片、伦理片还是喜剧片?就喜剧而言,有时候没必要讲它的逻辑不合理。因为喜剧往往不合逻辑。周星驰的电影大部分都是没有逻辑的。《疯狂的石头》里有一个情节:可乐从天而降,砸碎了保安队长包的挡风玻璃。从逻辑上讲,一个可乐的重量是不可能把汽车玻璃砸出一个大洞的。但是为了满足剧情需要。如果他没有砸玻璃,只是撞到了车身的任何一个部位,也许包最多只是在车上骂了一句,车子照常往前开,那么就不可能完成包下车对天咒骂的那一段,也不可能完成车子滑下斜坡撞上房产中介的宝马。因为地产商想买工艺厂的地时和厂长发生了争执,当时地产商的爪牙正在工艺厂的墙上喷“拆”字。哈哈,这又是一个巧合的设定。其实如果不是剧情需要,从逻辑上来说,这一段是不会发生的。如果不发生这种情况,那么三个小偷中的一个就会成为杀害警察的罪犯。以此类推,一旦警察死了或晕了,就没有人协助处理包与地产商爪牙的碰撞纠纷了。而且也不存在包为了拿回驾照而误闯国际大盗的英雄这回事。简而言之,一个环节的逻辑不一致会导致连锁反应后果。)所以像《疯狂的石头》这种每5到8分钟就能让你捧腹大笑的电影,我们不必太在意它的内在逻辑。

4.5400秒后的笑声

当人们对你微笑时,你也会对他们微笑。当死神向你微笑时,你所能做的就是报以微笑。《疯狂的石头》作为一部娱乐性的电影,商业目的当然是赚钱,电影本身的目的就是让观众发笑。笑过之后,或者走出电影院,如果给这部电影这样的评价,就是好看,有意思。而你确定自己在人生的5400年里是幸福快乐的。幸运的是,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业未来的希望。一个粉丝期待自己国家的好导演的心态和一个粉丝期待自己国家的好球员的心态是一样的。

《疯狂的石头》里有很多能让我们发笑的情节,比如:

1.缆车上,三个小偷玩了个开盖中奖的把戏,但没人上当。(一方面完全体现了小偷这个阶层的等级,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所提高。)

2.两大盗班偷玉的第一次行动,中国国际大盗在试图切断电源开关实施犯罪时,被三大盗之一的大哥道格捂住了脸。道格误以为那是他自己的手。(说明贼永远是贼。管哥在好几个场合都有刻意强调智商,不能忍就制定大计划,注意自己的素质等等。但这只能说明道哥意识到,即使是贼,也一定是聪明的贼,通过聪明取胜。其实他们就是普通人的智商。诈骗伎俩,没有人被证明是如此,也说明国际大盗被误认为是他的手下。)

道哥把摄影师和他女朋友捉奸在床,摄影师的头被塞进马桶里。摄影师说:“不要填。”道哥道:“到底是不是你干的?”摄影师说不记得了,但还是被推进了厕所,于是摄影师说记得,没做。结果又被推进了厕所。道哥说床上了,你还说没干。结果又一次被推进了厕所。最后摄像师不得不承认。道哥说,你他妈的做到了。哈哈,最可笑的是这一段。一开始是刀哥的手。摄影师承认是他干的,刀哥自己干的。这是一个表明初入社交界者的愤怒逐渐增加的过程。(而如果是在外国片里,也许这段会这样处理:刀哥一言不发拔出刀,然后我们听到一声惨叫。镜头一转,我们就会看到血从摄影师的裤子上滴下来。-摄影师被阉割了。)

4.谢在浴室里对着电话说:“如果你想要浪漫,先废了它。没钱怎么泡妞?没钱就找你爸要。

你跟你爸说你被绑架了,我不信你爸不在乎你。最后一句是和爸爸打架好玩。这是最美妙的。因为碰巧谢的老爸也在洗手间。更令人兴奋的当然是谢真的被刀哥一伙绑架了。当哥给谢导演打电话的时候,没想到他爸竟然要哥杀票。这就为包用真玉交换人质提供了条件。包以为玉在人质那里。

动词 (verb的缩写)从隐喻中窥探导演的内心

在《疯狂的石头》中,除了用自嘲和讽刺的方式表达社会现实问题和各种观点外,还安排了一些隐喻:比如包在卫生间,他因为前列腺炎怕被笑话,所以听到其他脚步声进入卫生间,就躲进大缸(指卫生间排便专用隔间),正要离开卫生间时,听到小便池里有流水的声音。此时没有对白来说明小便池的流水声在影片中是有意义的。

男人下半身有问题,其实暗示了一种人生不成功的困境。他的工作单位濒临破产,日常生活也很倒霉:出了车祸,丢了钱,当了保安,丢了玉。便池里的流水声是希望的隐喻。

包在影片中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物,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正义感。但是从这些比喻中,我们很容易感觉到主角在这个环境中处处受阻。

但后来他抓住了误在电梯里杀人的国际大盗,成了英雄。在颁奖典礼上,他溜进了厕所。此时的他已经能像尿壶里湍急的水一样撒尿了,激动得连领奖都忘了。

从这个人物身上,似乎可以窥见宁浩导演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些情况。

在新浪娱乐,宁浩透露。“两年前,在这一版《穷人才有电影》里,当时宁浩的房贷存折里余额不到一万元。”过了两个月就扣了。接下来你会吃什么?喝什么?这意味着,如果你这个月不赚钱,下个月就会出现赤字。这意味着宁浩要下定决心:“拍点东西赚钱。”

可以看出,尽管如此,宁浩还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6.黑色幽默

在最后的结局中,当包把这块玉送给他的女朋友时,我不禁想起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在真实与虚假中琢磨黑色幽默。对了,几个联想的幽默效果:

a)谢在浴室里对电话说:“我对我父亲撒谎,我被绑架了。后来真的被绑了。

(有点像教孩子“狼来了”的故事)

b)包误以为三宝偷了玉。在河边和女朋友说话的时候,他说:“就算他去北京,我也要给他拿回来。”有趣的是三宝真的去了北京。

c)地产商的跟班拍老板马屁,说“百步穿杨”。有趣的是我最后还是死了。(假设这个贴身男仆恰好姓杨,那就更有意思了。)

d)包早就说过:对付光天化日之下作案的歹徒,不能文明执法。如果是他,一般会包一包灰,关键时刻直接打脸。后来,他真的勇敢地抓住了小偷。

e)如果没有焦炭从天上掉下来,就不会有车祸。没有车祸,警察就没命了。

一旦警察被杀,就会变成一部纯粹的犯罪片。

七。结局

结尾反派的快速死亡有点突兀,但因为这类电影属于老少皆宜的类型(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未成年人看过这部电影),所以有必要补充一些因果轮回教育。不影响影片的观赏性。让我们在开心的同时思考一些严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