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上吊
2020年10月14日,广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名19岁学生陈某跳楼自杀。
在他的遗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离开这个世界的一点点蛛丝马迹。
大体整理如下:
1、我的离开不需要追责任何人,这是我个体的自由选择。
2、十八岁的我会永远嘲笑三十岁的我,我嘲笑并且蔑视所谓的大人。
3、那些劝人不要轻生的文章或视频实在过于苍白,我的决定不算草率,这个世界不值得。
4、我讨厌父权,我讨厌这个世界结构性的权利不对等。
字字真切,字字血泪,尤其是那句“父亲这个角色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如果你没能在你孩子的某个时刻成为他的英雄,那必然在某个时刻会成为他的敌人”,戳中了所有人的痛点,也让人联想到这位19岁少年平日里的生活境况。
作为一个敏感的男孩子,一个拥有不同性取向的人,他活得太过艰辛。根据他的叙述,这种艰辛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他在精神上饱受煎熬,他在精神上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就在陈某自杀的前一天,远在大连理工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也同样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上吊自杀前,他在微博发了一篇长篇遗书。
在遗书里,这位同学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原来,是一次次的实验失败、导师批评、甚至无法完成毕业,导致他最终走上了不归的道路。
“想起了之前在美团点外卖时给他们的公益活动捐过一块钱,希望能实现我一个愿望,让我下辈子变成某间猫咖里的一只猫吧,野猫也行,毕竟猫的年龄十来年,我活了25年,也没比猫久多少。”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两个字,这个很少有人反对的现实总结,原本的用意大概是激励人们坚强起来,活下去,没想到,有时竟会成为一种诅咒,剥夺人们生的希望。
在这篇微博遗言的评论里,无数人留言说,“实验失败没有关系”,“考不上公务员没有关系”,面对这些留言,我觉得安慰,又觉得愤懑,因为有些话,迟到了就没有用了。
如果我们不能在一个人生前就给予免死的呵护,那任何事后的缅怀,都像是一种伪善。
我又想到更早之前,也是在今年,这个该死的年份,那位被母亲公开掌掴之后,毅然决然跳楼的初中生。
事情的起因是,男孩因为在学校违反纪律,被请了家长。母亲被老师训话后,愤怒无法遏制,当众扇了儿子三个巴掌,并且进行了长时间的辱骂。
母亲泻完愤,转身离去,没过几秒种,儿子爬上扶手,在同学们的注视下,跳了下去。
短短几分钟,一连串的动作和言语,就让一个人从这个世界离开,而且是主动选择离开,不出意外,跳楼之前,矛盾已经积累很深了。
换句话说,掌掴只是导火索,它让矛盾瞬间点燃,一发不可收拾。
到底是什么矛盾呢,猜测一下,大概是儿子不学好,母亲恨铁不成钢。这样的母子世界上有很多,19岁的陈某和他母亲也有着一样的矛盾。
在这出悲剧里,我们无法再去苛责男孩生前犯的过错。生而为人,谁又不犯错呢,用年轻的生命去为错误买单,是天底下最不能忍受的代价。
2020年,太多的自杀新闻闯进我们的视线,勾起我们一次又一次的疼痛和反思。
在以上三起事件中,我不想再去讨论谁对谁错,因为悲剧已经发生,生命无法复原。并且,在一场以生命逝去为背景的讨论中,有太多人应该苛责,也有太多人应该原谅。
值得在意的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杀这件事,又用什么样的态度保护那些留下来的人。
从19岁的陈某,到大连理工的研究生,再到被掌掴之后选择跳楼的初中生,自杀的具体原因都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一个本质的相同点,他们都是被这个 社会 抽离的人,甚至,遗弃的人。
就像《十点读书》的文章说的那样,这个世界很多时候都在教我们如何成功,却没有教我们接受平庸。
其实,不只是成功学这一个方面,展开来讲,如若一个人不在 社会 的主流里面生存,那他就极易被淘汰。自杀,就是被淘汰的最惨烈的表现。
所谓 社会 主流,大概是男子阳刚女子温柔,大概是进入编制一生无忧,大概是学生就要刻苦学习不能违反纪律。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一直大行其道,更可怕的是,在此之外,没有那些少数人生存的空间。
一个不容许个性、不能容错的 社会 ,是逼仄的,无法呼吸的。
吊诡的是,当你在批评这个 社会 的严酷的时候,你正在悄悄成为它的一分子。
所以,记住,不要让自己成为迫害少数人的群体里的那一个,不要让自己成为狂热气氛里的一部分,好好爱身边的人,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