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有哪些?
新中国电影从1949开始,第一部电影桥段是以工人阶级为被解放的主人。短时间内拍摄了《白毛女》《铁血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的一生》《腐蚀》等优秀故事片,但由于电影创作指导思想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功能,出现了题材单一的倾向。对武训传和其他电影的批评挫伤了一些创作者的热情,导致创作僵硬,产量下降。1953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领导提出要改进领导方法,鼓励艺术家发挥各自的长处,全方位地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从65438年到0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展社会主义的文艺和科学。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电影局在指导思想、领导和体制上进行了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故事片年产量从1951年的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的40多部。1957年,文化部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会议。给1949 ~ 1955拍的电影颁奖,如《北战》《取华山》《渡江》《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艺术片)《淡水鱼饲养》(科教片从65438到0957,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一些电影和艺术家也受到了错误的批判。1958拍摄了很多电影宣传大跃进中的一些虚假的“新事物”,再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很快,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周恩来也提出了电影工业要注意电影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工业在1959年形成了繁荣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普、老兵新传等。但很快,在反右运动中,电影界批判了所谓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电影器材严重不足,电影产量逐渐下降。1961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重申了对百花齐放方针的坚定承诺,纠正了违反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批评和干预的“左”倾思潮,制定了一些改进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管理规定。60年代初的电影步入正轨,到1965,形成了建国后电影创作的第二次高潮,产生了甲午战争、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列兵张嘎、英雄父子、农奴、白求恩大夫。同时,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的400多家发展到1965的20363家。截至1965,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 *发行1213长短片。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可以生产印刷、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和器材,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1966年,文革爆发,电影产业百花齐放。